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信息乌托邦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3日 09:06  中国经营报

  徐鸣爽

  读品BOOK

  总的说来,人类亦是进化失衡的受害者之一。我们的思考能力就像孔雀的尾巴——源自炫耀,止于痛苦甚或毁灭。潜心钻研费马大定理和喜欢下围棋的终究是少数,而大多数人,其多余的思考能力则不幸化作对未来的恐惧和忧虑。以至于,不借助宗教和仪式感,杞人们简直连喘气都觉得困难。

  所以,聪明过度的人往往对新技术新变化抱以深深的悲观和怀疑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法国开始发行报纸,狄德罗就为法兰西文化的走向忧心忡忡;诺丁汉多树了几个烟囱,D·H·劳伦斯就哀叹英国淳朴的乡村文化不再;电视刚一发明,阿多诺就预言普罗大众将被洗脑为思想的侏儒和文化品位的白痴。侏儒和白痴们倒也挺入戏:齐刷刷捧着胸口去电影院看《2012》,或拿着红黑两色圆珠笔在《动物农庄》和《1984》上划道道。呃~~,到底是谁给我们洗的脑呢?it’s a question!

  正因为人类是唯一有能力对未来某件事情发生和不发生都同样发愁的物种,悲春伤秋泣冬苦夏,活得跟琼瑶剧似的。所以在这出压抑并冒着酸气的戏剧中,麦克卢汉这种神经大条的思想硬汉就显得弥足珍贵。他并没有藏否新技术和新事物,而只是很酷地宣称“媒体即信息”。其意思,大概类似于给你把锤子,你就会见什么都敲;可是如果给你把扳手,你就会把整个世界螺丝帽化。不难想象的是:随着你越拧越多,这个世界真的就会越来越像一个螺丝帽。

  《伊托邦》一书的作者威廉·米切尔,显然是麦克卢汉的信徒之一。E-topia一词化自Utopia一词,这本书的副标——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则起到了进一步点题的作用。书中的第一句话,即以对麦克卢汉一句名言的引用为全书定下了基调。那句话是:“城市除了对旅游者而言仍是一个文化幽灵外,将不复存在。”确实,对于一个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的人来说,廊坊和北京有什么区别?要知道,廊坊甚至连沃尔玛都有!

  从“媒介即信息”的思路出发,米切尔回顾了人类历史上为获取信息而产生的人际抟结的不同方式。从古罗马广场上的元老院决议朗读者,到村镇水井边的家长里短,到壁炉前讲故事的老奶奶,再到阅读时生怕被人打扰的书和报纸,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短途和个人化。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特点是:以获取信息为契机的人际互动,大大减少了。

  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信息更是“主动来到人们面前”,人们无须再为了获取信息而走出家门。弱社会连接——指那些我们只因其职业身份而与其打交道的人,见了面会打招呼,但交往也仅限于此——因而被大量削弱。由此引发的缺憾,能被偷菜游戏完全解决吗?这是一个问题。

  这本书写于15年前,如今的现实,甚至走到了作者大胆预测的前面,比如基于GPS和射频技术的物联网,建筑、电网和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等等,我们甚至还有了能识别和计数鸡蛋的冰箱,有在电费最低时段才自动开启的洗衣机。通过iPhone和iPad,我们实现了随时随地的联网。书中作者对便携式上网设备的设想是一条能连接网络的内裤。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用内裤上网,作者大概是哆啦A梦看多了?

  这本书引发了我对另外两个问题的兴趣:一是,信息的传播是如此便捷和廉价,信息量是如此海量,导致只有顶尖级美女的信息才能被传播,男人们对身边真实女人的缺陷变得越来越不能容忍。人们就这样被互联网这个工具所异化,沉迷于比特之爱,成为吉布森笔下的“神经漫游者”。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二是,根据德图佐斯的计算,传统农业社会中,一个人的交往范围仅限于自己的村子,村子里的每一个人平均会占据你2000个小时去与之交流。而在互联网时代,交往范围扩大到平均一个人只能占据你10秒钟的程度。如此,朋友这个词,其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与异性和同性的交往模式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却对此感到茫然。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