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香港制造”的昔日光荣与明日梦想 香港焦虑:贸发局力挺港货转战二三线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8日 08:22  南方都市报

  

“香港制造”的昔日光荣与明日梦想香港焦虑:贸发局力挺港货转战二三线城市

  

“香港制造”的昔日光荣与明日梦想香港焦虑:贸发局力挺港货转战二三线城市

  

“香港制造”的昔日光荣与明日梦想香港焦虑:贸发局力挺港货转战二三线城市

  “转方式促发展广东上路”系列报道之三

  6月30日,香港贸发局联合渣打银行、香港新城资讯台举办“中小型企业进军十万亿内需市场”的论坛,并于次日举行了香港设计艺术廊在淘宝商城开店的开幕仪式。近几年来,港府一直倡导港商以香港品牌进军内地销售市场,与香港品牌开拓内销市场相关的活动与研讨会开展得如火如荼。贸发局给香港品牌开设网上专场,业界则在具体的一、二线城市开设香港品牌专场,政府和业界不谋而合的积极举措,八九十年代代表着时尚、潮流、前卫的港货风潮是否能再次威震江湖?

  港货兴衰

  在广州长大的郑先生曾向记者描述当年大家对港货的崇拜。“那时候只要谁家里有一件香港买来的东西,大家都会很羡慕。”如今,当年备受推崇的港货似乎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淡化了,香港制造、香港品牌似乎只是上一代人记忆中的时尚传说。

  香港理工大学亚洲品牌管理中心副教授陆定光告诉南都记者,随着九十年代末国内零售市场的逐渐放开,当时的零售多以国内代理的方式,香港掌握不到内地销售的渠道,且当时能够购买高档产品仍比较少,于是港商在品牌建立及推广方面意兴阑珊。而当时进入中国的欧洲品牌,则是全心全意地走品牌之路。香港钟表业协会主席刘展浩在中小企业进军内销市场的论坛上亦描述了当年港商的经营思路,港商一直以来较多以O E M的方式运营,因为其简单又容易赚钱,但品牌经营是一个耗精力、耗财力的事情,在当时出口业务增长较快的环境下,大家更愿意选择贴牌生产。

  回头是岸

  在金融海啸之前,大多数的香港制造企业均以外销为主,只有少数企业有进军内销市场。经营时尚钟表的香港品牌2C A N的总经理丁女士向南都记者表示,金融海啸发生以后,他们在保留O E M业务的同时,积极地开拓内地市场,她坦言这是普遍策略。

  渣打银行经济师徐天佑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前几个月的一些经济数据来看,中国下半年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这就促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更快地从投资驱动转为内需驱动。但是,香港品牌在沉寂了这么多年后,在内地仍具有吸引力吗?

  香港民建联在6月份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内地主要城市居民对香港品牌一年内的购买率高达68%。香港品牌对于内地消费者最大的吸引力是“时尚性好”,而与外国品牌相比,香港品牌最大的优点在于“中西合璧”,迎合内地文化,比较适合中国消费者的习惯。

  陆定光认为,近几年来,内地产品屡屡发生的伪劣产品问题,亦是香港品牌进入内地的良好时机。因为香港品牌历来有着货真价实的良好口碑。但他亦表示,对于港商来说,珠三角的文化比较相近,但是对于华中、华北等地区,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港商无法很好地了解当地市场。港商要从生产商向零售商的身份转变,需要学习很多税收、渠道、广告等方面的东西,例如以前不需要跟媒体打交道,但现在品牌推广就必须要和媒体打交道。

  二三线城市再振港货威风

  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对300家香港企业的调查中,45%的受访企业已经开展内地销售业务,43%的企业尚未达到收支平衡,53%的企业表示内销营业额少于整体营业额的两成。而其中4成企业在内销市场只有1-3年的时间。受访企业均表示,塑造品牌、建立销售渠道、了解内地政策及市场需求等是内销成功的关键。

  民建联发布的调查中显示,与一线城市相比,中国内地二线城市对香港产品的认知度和喜爱度都相对更高。陆定光教授亦鼓励香港的中小企业向内地的二三线城市发展。在高档品牌云集的一线城市,香港品牌只属中档。其次,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潜力较一线城市更大,港商可捷足先登。香港贸发局西部地区首席代表黄天伟亦曾表示,西部地区劳动力、能源价格低;政府近年也积极建设商业网络和物流体系。相比其他竞争较激烈的华南、华东地区,发展空间更大。

  根据民建联的调查,珠宝行业的香港品牌是最受内地居民认可的品牌,其次是传媒和纺织服装类。服装是内地消费者购买最多的香港产品,有五成的受访者表示曾购买过。其次是食品和珠宝首饰,购买率分别为44%和40%。

  地理纵深

  争取本月与人民银行修订《清算协议》,容许人民币有限度回流内地

  推进“人民币离岸中心”,港财库局开闸

  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陈家强近日接受港媒采访时表示,港府正与内地研究确立人民币“回流机制”。与此同时,香港金管局亦在争取本月与人民银行修订《清算协议》,这项修订将消除一直局限香港发展人民币投资产品的障碍。

  发展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早已写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的施政报告中,但人民币在港的流通规模始终有限。陈家强认为,上述回流机制,可透过发展人民币投资产品,让港人投资内地资产,以及容许港商将境外发债所筹集的人民币,直接投资内地。

  在陈家强看来,只有容许人民币回流内地,在海外累积的人民币才有存在价值及需求,否则境外人民币永远只停留在贸易支付层面,无法畅顺流通。陈家强表示,“要顾及金融安全,初期的额度一定小,不能完全无限制,否则等同完全开放资本账,这不符国家政策。”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港的人民币存款约为800多亿元,但限于种种障碍,对于多数港人而言,手持人民币除了放在银行收息外并无其它投资出路。香港当局的理想是人民币产品在未来可像其它投资产品般,让普罗大众自由在二手市场买卖。陈家强认为在现有政策下,“我们(香港)做人民币投资产品,目的不是我们想做一个人民币市场,而是国家已定下人民币开放政策,我们要做的,是如何配合政策,令人民币有效在外累积和发展。”

  南都记者 张晓华 发自香港

  旁边报道

  增强竞争力,香港密集

  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南都讯记者辛灵 7月2日,香港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根据《税务条例》作出三项命令,以实施香港与文莱、荷兰及印度尼西亚就收入避免双重征税及防止逃税签订的协定。最近几个月来,香港密集与法国、日本等11个国家或地区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同时还跟阿联酋等8个国家或地区商讨,以准备签订该协议。香港税务局局长朱鑫源表示,香港的目标是与所有贸易伙伴签订避免双重征税协议。分析认为,此举有助香港扩大营商、贸易和投资的网络,加强与亚洲其它地区如新加坡的竞争力。

  截至目前,香港已经与18个国家或地区订立全面性协定,其中11个是在今年上半年签订协定的。同时,香港正在跟捷克、丹麦、意大利等8个国家或地区展开商讨,准备签订类似协议。

  香港政府发言人说:“这些协定会让从事两地跨境贸易及投资活动的人士更清楚确定其税务负担,并节省税款。”以6月22日香港与爱尔兰签署的全面性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为例,在没有协定的情况下,爱尔兰居民在香港的入息须同时在两地缴交入息税;爱尔兰公司通过在香港分行所赚取的利润亦须全数在两地课税。而在该协定下,爱尔兰会向其居民及公司就该国从相关收入所征收的税项中提供抵免,有关的预扣税将获豁免。香港税务学会税务政策委员会主席王锐强表示,签订全面性避免双重征税协议有助香港扩大营商、贸易和投资的网络,加强与亚洲其它地区如新加坡的竞争力。王锐强指出,内地已与不同地区签订逾90项类似的税务协议,如香港也能与这些地区缔约,内地企业将考虑通过香港作平台向外投资。

  南都记者 陆卫卫 发自香港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