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孜异重庆报道
南非世界杯,736名球员。英超联赛贡献了105人,意甲联赛80人。不过,英格兰队和意大利队还是得早早收拾行囊,黯然回家。
成功的联赛,失败的国家队,这是联赛与国家队关系的新解?
“国家队的水平已经不能再和联赛划等号,两者之间的关系早已不如曾经那么密切。公司化运作的俱乐部,正在从国家队人才摇篮的角色中蜕化出来,成为全球化的足球公司。”7月10日,英国Bournemouth大学研究足球投资的教授Brian Sturgess说。
“国家队眼里的球员,放在这些足球公司里就是资产。它们思考的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换取最优质的资产。这样,本国新人自然很难得到一线队伍的上场机会,因为场上的位置已经被便宜能打的外籍球员或者大牌成熟的外籍/本国球员填满了。”这样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
意大利前任国家队主教练多纳多尼在本届世界杯开赛前说过,“让我在意甲联赛上赛季至今挑出个最佳阵容来,恐怕挑不出几个意大利人”。如今,号称“小世界杯”的意甲联赛变得愈加“名副其实”,各个俱乐部从全球购买来的外籍球员,已经让意甲联赛不再是意大利人的联赛。
在远离欧陆的英国,相同的剧情正在上演。在超越意甲联赛坐上欧洲五大联赛的头把交椅后,英超各个俱乐部的球员配置也在急速向着全球化靠拢。根据上赛季的英超数据显示,外籍球员的比例已经达到约40%。
英国Birbeck体育商业中心主任Sean Hamil表示,这是一个危险的比例,足球俱乐部的快速商业化正在剥夺本国新人的机会,大量外籍球员的到来占用了俱乐部本来就稀缺的资源(工资、上场机会等)。这不是国家队输球的唯一原因,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商业化最发达的英超联赛无法庇护英格兰队的晋级;在豪门云集的意大利,国家队却是青黄不接。”Sean Hamil说。
全球采购
世界杯,不仅是球迷的天堂,更是各个俱乐部的伊甸园。对后者而言,世界杯更像是一次“狂欢购物节”,是一个搜罗更多的新的“优质资产”的“大集市”。和往常一样,本届世界杯与赛程一起前进的,还有欧洲大牌俱乐部及时跟进的球员买卖行动。
即使是在经济危机重创全球的时候,欧洲豪门,尤其是英超和意甲的大牌俱乐部,在转会市场上依然出手阔绰。仅在2009年1月的转会期,英超20支球队就烧钱1.6亿英镑。
对全球球员的大肆采购,让英超和意甲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公开数据显示,这两大联赛各个球队220名球员中,外籍球员占到了约40%的比例。综合来说,英超的四大俱乐部,曼联、利物浦、切尔西和阿森纳,首发阵容中的本土球员只占15%。
英格兰队主帅卡佩罗对这样的现状很有意见。他多次对英国媒体表示,“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当你的本土联赛只有38%的英格兰球员,这就成了大问题,因为其他国家的这一数据正在接近70%。像几年前的曼联,以及当年我在AC米兰负责青训学院之时,我们为一线队培养了7名球员。可是现在,AC米兰自己的新人一个没有,曼联也是这样。”
而亚平宁半岛上缺乏自有新人的,何止是AC米兰。
本赛季的“三冠王”国际米兰尽管战绩辉煌,但却是多数意大利人心中的痛。在意大利国家队出征南非世界杯的阵容里,没有一名球员来自国际米兰。主教练里皮面对国际米兰球迷的质疑只撂下了一句话,“请告诉我,国际米兰的固定主力里有谁是意大利人”。
“国际米兰怎么没有意大利人?俱乐部主席、工作人员、董事会成员、教练组成员,前台接待,哪个不是意大利人?就是场上的意大利人少了点。”这是意大利球迷对国际米兰没有意大利人作为主力核心的冷嘲热讽。
把这样的讽刺放在意甲另外三大豪门尤文图斯、AC米兰和罗马的身上,也并不为过。综合本赛季数据显示,如今的意甲“四大”,其首发阵容中的固定本土球员通常是总共约17人。
难怪多纳多尼曾抱怨说,由于亮相意甲赛场的外籍球员太多,致使他无法通过联赛发现更多有潜力的新人。
足球公司
“这不是俱乐部非要购买外籍球员不可,也不是俱乐部不再有心培养青年队。俱乐部只是在做任何一个正常的公司都会做的正确的事情,降低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于英超、意甲充斥外籍球员的现象,Sturgess如此解读。
他表示,当今的足球俱乐部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体育俱乐部,而是一家一家的公司。球员是它们手中最重要的资产(或者应该说商品),俱乐部通过球员的交换买卖、足球相关产品的流通(如球衣开发权、电视转播权等)来实现盈利。俱乐部培养球员,等同于生产者在商品生产中投入生产资料,它们当然要寻找一切方法来降低成本。商业化使它们必须把赚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一股全球化的风潮,英超和意甲不过是先行一步,率先进入了商业化时代。
当前,英超和意甲的多家豪门均已涉足资本市场。最近10年来,尤文图斯、罗马、拉齐奥相继在米兰交易所挂牌;而英超的代表曼联则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上市。
Hamil说,俱乐部的管理者不再是曾经的体育人,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人。这些商人不是真正的球迷,他们只是关心赚钱。
于是,那些俱乐部乃至整个联赛让球迷们愈加不可理解的行为,放在商业逻辑之下,显得那么合情合理。
日前,意大利媒体报道,眼下罗马俱乐部的大股东Italpetrol公司正面临4亿欧元的债务问题。大股东有意出售罗马俱乐部,正在寻找买主,已有消息称金融巨鳄索罗斯正在与其接触。这样的消息,让罗马城里上了年纪的球迷怎么读也读不懂,“索罗斯懂足球吗”,这个问题第一时间跳进球迷的脑中。
巴塞罗那大学足球金融专家Jose Maria Gay de Liebena表示,商业化操作下,球迷可能不得不学会用商人的头脑来想问题了。比如,从解读转会开始,这不是卡卡改换门庭,而是AC米兰和皇马之间的资产互换,双方借以寻求最佳配置。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俱乐部但凡有能力和机会,都愿意购买大牌球员补充阵容,而不是像曾经那样专心经营青年队。
“大牌球员,暂且不论国籍,意味着技术成熟,更重要的是,意味着门票收入、商业广告赞助和电视转播的收入。”他说。
在2007至2010年段的转播权竞标中,群星云集的英超20支球队总计创造了约合17亿英镑的巨额合同。而英超豪门曼联,在2009-2010赛季仅是商业合同方面就揽入超过8000万镑的收入。
在《福布斯》公布的最新一期世界足球俱乐部价值排行榜中,曼联以18.35亿美元高居榜首,比排名第二的皇马足足多出了5.12亿美元。而在本赛季英超中,曼联四连冠的梦想虽然破灭,但是根据英超联盟提供的官方数据,红魔在综合了电视、广播收入和最终排名奖金之后,仍然以5300万英镑超过英超冠军切尔西成为收入冠军。
de Liebena说,“球场收入、商业合同和电视转播收入,就是当前俱乐部的收入支柱,这些支柱的保障是大牌球员,他们的吸金能力是本土新人无法比拟的,更何况后者还是不可控的风险资产。足球俱乐部既然已经是商业化运作,那就和其他公司一样,必须遵循经济规律,不可能例外,也不管你愿不愿意。”
恶性循环
尽管商业化让俱乐部财源滚进,但钱最终却无法真正落到俱乐部的兜里。
英超被称作全球最富有的联赛,但是它却不是最赚钱的联赛。本赛季,英超的运营利润大降一半,跌至7900万英镑,这是自1999-2000赛季以来的最低水平。
在英国,总共92家足球俱乐部中有41家俱乐部在1992-2007年里因为财务问题被勒令托管。Hamil表示,英国大多数的足球俱乐部都在亏损,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那么这些俱乐部必死无疑。
在最近的五个赛季中,2007-2008赛季算是近年来欧洲俱乐部业绩比较好看的一年,即便如此,根据欧足联数据显示,欧洲顶级俱乐部仍然负债60亿美元,其中,英超的负债率为欧洲最高,其次是西甲。de Liebena表示,多数俱乐部现在的成本已经远远超过收入。
2008-2009赛季,英超各个俱乐部的净负债额已经达到33亿英镑。这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二,超过19亿英镑的债务来自阿森纳、切尔西、利物浦和曼联这样的豪门。而这些豪门,往往拥有最多的外籍球员和大牌球员。
Sturgess说,俱乐部无法盈利,意味着青年队能够得到的资源更少,本土新人的机会也就更少。因为这样情况下,俱乐部对大牌球员“吸金能力”的依赖会更大,只会投入更多的财力去稳定明星阵容。
由此,本土新人的培养就落到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里:外籍球员和大牌球员造成俱乐部经营困难,并且抢占本土新人的资源,但看得到钱摸不到钱的俱乐部只图一时饮鸩止渴,越发依赖外籍球员和大牌球员来维持门票、商业合同和电视转播等收入。
“国家队的后备人才,就是这样被打劫的。”Sturgess总结道。
在他看来,国家队和俱乐部之间,在足球商业化后,两者的诉求完全背离。国家队要的是成熟的本土球员(即俱乐部无私地培养),俱乐部要的是利润(即最大可能降低成本),这就决定了俱乐部不甘愿做赔本的买卖,放着转会市场上可以立竿见影的“优质资产”不要,费时费力去培养新人。
“财务状况才是这些足球商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买哪个球员,卖哪个球员,表面上是关于俱乐部阵容,实质上是关乎俱乐部收益,因为一切的商业合同都无法和场上成绩分开。不难发现,每个联赛的豪门,都是花大钱的主儿。当场上成绩大约等同于花钱的多少时,培养新人是一件多么没有吸引力的苦差事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