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焘
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吴宇森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这个奖项颇有些“定论”的味道。但吴宇森从影30多年,早已自成风格,奖项也算实至名归。至少比贾樟柯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上的“终身成就奖”来的靠谱。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上吴宇森的新作是《剑雨》,但提到他,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想起来的都是“枪林”:潇洒的慢镜头,横飞的子弹和那亦正亦邪的主角……
白鸽导演的由来
吴宇森1946年出生于广州,后移居香港,因家境贫寒,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当时香港黑帮横行,吴宇森自述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受尽欺负。这与他日后把影像聚焦在黑帮拼杀,表现以暴制暴,刻画一些侠义英雄除暴安良上有莫大的关系。
在就读教会学校后,他接触到了宗教神学。人都是很实际的,当教会学校给他提供了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后,他对上帝自然有了一份亲切。以至于他在若干年后的《辣手神探》里,化身酒吧老板对周润发说:“伟大的不是我,是上边的那位(上帝)。”
我甚至怀疑如果吴宇森不做导演的话,会去做一个布道者,这一点在他的早期电影里有直接的体现。明显是受到了教会学校教育的影响。后来在他电影中不时出现的教堂与白鸽更是一种直接的符号移植。
吴宇森上学时经常到影院看电影,他钟爱黑帮片、西部片和歌舞片。如果说前两者是现实阴影的折射与内心压抑宣泄的话,后者的美轮美奂则说明他对用技术制造出的美天生敏感,为他日后的暴力美学做了技术启蒙。
吴宇森的第一部长片《过客》拍摄于1973年,但1975年才公映,现在几近绝版。如果有幸看到的话,开场就是我们熟悉的“大傻”成奎安,动作指导则是还叫陈元龙的成龙。成龙还参与了1976年《少林门》的演出。两部电影都是当时流水线式的武打片,没有给吴宇森带来名气,也没有改变成龙的境遇,以至于后者一度放弃电影,出走澳洲。但《过客》还是打上了吴宇森的烙印,一是上面提到的说教,这种精神日后被曲折地处理,直接用血与火的残忍来反证,用情与义的坚持来震撼;二是吴宇森的手法已经显现,特别是慢镜头,后来被创造性地用在了他的那些快枪手身上。
之后的吴宇森随波逐流,拍摄了众多的喜剧片。直到1982年《八彩林亚珍》的票房失利阴差阳错为他带来了转折,落寞的吴宇森在1983年拍摄了发泄式的《英雄无泪》。
成就暴力美学宗师
《英雄无泪》里子弹乱飞。这部电影说的是一群雇佣兵到金三角为政府抓一个毒枭的故事,Cult味很重,断手、爆头、砍脑袋齐齐上阵。据说电影用了真枪实弹,还在拍摄过程中伤到了演员,这直接导致他与嘉禾公司反目,出走台湾。但电影的这种“酣畅”似乎拨动了他的心弦。可能宣泄之后会带来一种宁静,那就不妨用影像肆意地宣泄。
蛰伏了3年之后,在徐克的帮助下他重回香港拍摄了《英雄本色》。他的心情正如小马哥所说:“我等了3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不是想证明我了不起,我只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一定要亲手拿回来。”《英雄本色》奠定了吴宇森日后电影的风格,用情义包裹暴力,又将暴力极端浪漫化,巧妙地将暴力置换成不无褒义的以暴制暴,突出了边缘人身上也存在的尊严、忠诚、气概。童年的经历、生活中磨砺出的对“善”的理解与倾诉的渴望使他把人物变得立体起来。而歌舞片的浸淫又让他对枪战场面的调度游刃有余,极具创造性。以前是被框在类型片里,用台词说出自己心中的话,现在是用影像制造冲突与震撼,把子弹直接射进观众的心。他的电影能穿越语言,跨越国界,原因就在这里。
《喋血双雄》可以看成《变脸》的先声。《变脸》是说同一张脸下是不同的心,《喋血双雄》则是两张脸有相同的心,那就是尊严、情义和承诺。周润发扮演的杀手和李修贤扮演的警察本是对立的两极,他们却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另一个自己,为心中正义而战。这就是吴宇森自己说的:哲学式的电影,骑士般的主角。
我个人最喜欢他到好莱坞之前的最后一部电影《辣手神探》。电影在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周润发、梁朝伟、黄秋生、毛舜筠更是为电影添彩。最主要的是吴宇森与周润发在其中的三次对话,除了前面提到的关于上帝的之外,还有两次他说:凡事都有代价;做任何事是求生不是求死。这既是对他转变的一个说明,冥冥中也预示着他在好莱坞的坎坷。
他在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终极标靶》被制片方阉割得不成样子。一是西方观众对枪战场面的浪漫化处理还不接受;二是主角的亦正亦邪不符合好莱坞类型片中传统的正面人物形象。难道进好莱坞的代价就是被同化?那是求死。
直到《变脸》,吴宇森依然坚持。《变脸》的剧情本是设定在300年后,核弹毁灭了半个地球,反派放了一枚核弹,英雄去拆除核弹。但吴宇森改写了故事,让凯奇和屈伏塔换了脸,其实是同样的脸下,心变了。英雄东躲西藏,歹人招摇过市,彼此又要尽角色的本分,对观众来说,这是个不需要智力的头脑风暴。而对演员来讲要通过改变眼神来表现人物的善恶也是个莫大的考验,无怪乎凯奇和屈伏塔对吴宇森佩服得五体投地。
之后能叫出名字的《碟中谍2》叫座不叫好,绚烂有余,冲突不足,少了一种能直接打动人心的精神去支撑。暴力美学里的子弹实际上是朝着观众,而不是对着敌人,当《碟中谍2》把怎样精彩地克敌制胜当成一切的时候,弹道就偏了。
《赤壁》里吴宇森是招牌,某种意义上的作用和林志玲差不多。直到马上要上映的《剑雨》,内地还是拿“导演吴宇森”做噱头,其实在威尼斯展映时,海报突出的是“监制吴宇森”。我宁愿相信他好久没有开枪了,希望威尼斯的肯定能让他再次射出直击人心的子弹。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t.sina.com.cn/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