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张晓岚搬家记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6日 00:49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王营

  编辑

  10月底的北京,落地窗可以抵挡寒意,阳光可以播撤温暖。

  35岁的张晓岚坐在自己亲手布置的客厅里,斜射的阳光让她显得活力洋溢。窗外,是张晓岚父亲种的葫芦,还有郁郁葱葱的灌木植物。

  谈起房地产十年,张晓岚顿时激情四射。她说,可以亲身参与、见证并深深感受这个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很幸运。这个行业十年的高速发展也带给了她很多机会。她每一次的搬家经历,都是过往一个时代留下的印痕。

  张晓岚说,十年前,北京,从未想到可以享受到这样灿烂的生活。

  北京初记忆

  1997年冬,21岁的张晓岚,大学毕业。

  在深圳和北京这两个城市中间,张曾整整纠结了一个月。

  那一年的深圳,首开劳动力商品化之先河,朝气蓬勃的气象吸引了大批天之骄子。张也在其中。深圳A报在当时甚至给她开出了6000元的不菲月薪。

  事实上,比起北京,张更加喜欢深圳。在她看来,那时候的深圳是个灿烂、年轻、有活力的城市,每个人都穿着很有潮流感的白衬衫、牛仔裤。但北京却永远是灰蒙蒙、光秃秃的,古老而沉闷。

  她清楚地记得,第一天去北京某报报到时,她穿了一件耀眼的绒绿色大衣,身上还背着刚在路边买的羽毛球拍,在机关报老师们的众目睽睽之下,趾高气昂地走了进去。她能感觉到,进入办公室的一刹那,所有目光像聚光灯一样打在她身上。她的月薪仅600元。

  事后,一位好心的同事用甚为奇怪的语气问道,“姑娘,你怎么穿了这么艳的一件衣服?难道你不怕脏吗?”张晓岚这才发现,周边的人穿的不是黑色就是灰色。

  自此以后,张晓岚的这件绒绿色大衣成了时代的珍藏品。

  一个典型的南方女孩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北京记忆。张晓岚在北京的第一居所,是珠市口的大杂院。

  与住所的初次见面至今记忆深刻。那一天,一位同事带着她,走过七拐八拐的胡同,终于走到大杂院门口,推开门的那一刹那,张愣住了。

  “已经做好最差条件的准备,但还是比自己想象的差。狭小而简陋的空间,到处都脏兮兮的。”张对大杂院最深刻的记忆是,旁边邻居养的两笼鸽子。

  天刚蒙蒙亮,一群鸽子就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张晓岚都是在睡梦中被鸽子叫声惊醒。最让她不能接受的是,鸽子们总是将排泄物留在她的窗前。有多少次,张晓岚都想把鸽子逮住吃了。不过,也只能是一时的恨意罢了。

  鸽子的主人是一对老头老太太。这是张诸多搬家生涯中唯一一次有邻居的记忆。这对老邻居经常过来嘘寒问暖,甚至还经常窃窃私语般,对这个懵懂的小姑娘讲起多少年前北京所经历的种种国家大事、历史风云。

  这个典型的北京大杂院,张晓岚虽然只居住了半年,却是她经历的最传统的北京生活。她那时才知道,原来羊蝎子不是一种可怕的动物;原来,只能用煤球炉取暖的日子,北京的冬天可以这么冷;几瓶二锅头,几碟小菜,唾沫横飞地谈论起国家大事,是北京人最大的生活乐趣;原来首都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外界想象得如天堂般美好。不过,工作繁忙的张晓岚,很长一段时间是以一种局外人的好奇眼神,看着北京人的这种慢节奏生活。

  楼市初萌

  随后,张晓岚两次由于工作单位变迁等原因更换住所。这期间,张晓岚先后短时住过由单位办公室改造的宿舍,住过一间常年漆黑的地下室,看表永远不知道是一天什么时辰。

  1999年,张进入北京第一家房地产报纸工作。那时候,住房商品化浪潮强烈冲击着古老的京城,北京楼市似乎突然在睡梦中醒来,从三天开一个盘到一天开三个盘。年轻的张晓岚在楼市里不知疲倦地奔跑。她的月薪已从刚到北京时的600元增长至6000元。

  张这时的住所是六里桥一套一室一厅,是同学借给她住的。那时的北京房屋租赁市场刚刚萌芽。这位同学甚至没要张晓岚一分房租。

  这是一套七八十年代建起来的老式简易楼。每家都是大小统一的小格子般的户型,楼道常年是漆黑的,两边分别是大大的铁门。尽管简单,但与其他筒子楼比起来,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张感到十分知足。

  但仅住了一年,同学因为要回来住,张不得不搬家。张晓岚搬到单位附近的石景山一套两室一厅,月租金1200元。回忆起那次搬家,张最大的感受是,搬家师傅似乎有着无穷的力量,他们的背上可以摞到如天花板那么高的箱子。老实而忠厚的搬家公司,对比预期中更多行李的张晓岚,并没有要求装两个车,或者像某些开发商那样坐地涨价。

  多年以后,评价起自己租的这套房子,张说,现在无论多差的一个小区在当时都会是很出色的产品。基本都是塔楼,毛坯交房。张晓岚的这套房子,户型设计很有时代感:客厅无论哪个时间阶段都是黑的,必须开灯。小区没有停车位,大家都是随便乱停。

  2000年的石景山,荒凉无比。张晓岚每次要到国贸开会时,坐了漫长的地铁之后,出了地面。给朋友打电话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进城了”。

  张晓岚所在的小区有着强大的空置率,但不是因为投资客太多,而是买房人太少。那是取消住房实物分配后的第一年,北京各大机关单位都还在抢着用小金库的钱集团购房,然后按级别分房。个人买商品房远未成气候。开发商建成之后不得不慢慢卖。

  张晓岚说,当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是一个绝对买方的年代。那时,开发商和房地产媒体都一样少,甚至一个车子就可以坐满北京的大小名记。

  她记得,那一年,北京某报包了一架飞机,带了几乎涵盖北京房地产业内所有人前往深圳住交会。飞机上聚集了当时的京城四大天王——任志强、潘石屹、冯仑、张宝全;还包括北京大大小小的开发商以及北京各大报纸记者和专家。

  途中,不知谁说了一句不中听的话,令飞机上所有的人毛骨悚然:“如果飞机出事了,北京楼市岂不是垮了?”话虽难听,却也道出了当时“摇篮”中的北京楼市现状。

  1999年-2003年,那时候的任志强和潘石屹也是年轻的。就在一群充满着新鲜感的年轻人手中,北京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整个房地产市场都在摸索中前行,人们的生活居住条件也随之改变。

  买房的冲动

  2003年,张晓岚三年房租未涨。但北京市场已经一年一变样。

  张晓岚的房东以亲戚回来住为由,令她在一个月内搬家。从来不为房发愁的她,开始意识到拥有自己一套房产的重要性。

  这时候的张晓岚,早已不是几年前那个背着球拍进报社的小女孩,而已成为北京另外一家媒体的中层干部。年收入已超过10万元。

  但70后买房的观念还不像现在的80后。张晓岚说,现在的“80后小孩们”,总有一种买房的恐慌。总以为,今天不买,以后就更买不起了。手里有个几万块钱,就想着让两方家长凑足一生的积蓄来支付巨额的房价。

  而当年的张晓岚没有那样的恐慌感,即使她的收入早已买得起房。如果没有房东的逼迫令,张晓岚不会下决心买房子。那时的北京楼市开始出现精装修的房子。希望能尽快住进去的张晓岚,找房的标准就一条,要精装修。

  经过北京四处搜罗,她选定了北京建国路一处小区,均价4600元/平方米。她不仅给自己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还另外给父母在该小区买了一套。

  “当时北京房地产买房合同签字极其复杂,要在中缝签,底下签,上面签,来回来去无数份。”张晓岚说她当时签合同签到手麻。她签完字才想起来问售楼员,物业费以及供暖费等等怎么算。

  多年之后,张晓岚回忆起这次买房经历说,当时的开发商比现在的更有服务意识。当时,该小区还在装修之中,张并不能马上搬进去。她跟开发商协商说,先把大卧室“抢”出来,并且上个锁。

  开发商同意了。一个星期之内,张晓岚把自己的行李搬进了油漆未干的大卧室。锁上门后,打包了几件行李,暂居在朋友家。

  漂亮的落地窗、充足的阳光,让漂在北京6年的张晓岚,真正有了家的感觉。她说起当时的一件小事:一天傍晚,张晓岚与弟弟散步回来。看到小区一群人围在会所前,她上前去观看怎么回事。一位胖胖的中年妇女丢给张晓岚一张写着“退房、赔钱”的纸条叫她回去后贴在门上。原来是业主们对地下停车位租金太贵而感到不满,就趁开发商老总在会所时,用车堵住了门口。

  有钱人都买经济适用房的年代

  2004年,张晓岚认识了现在的老公,并准备结婚事宜。她与老公商量买一套他们自己的婚房。

  那时的北京,经济适用房热火朝天地盖着,无论是开工面积和项目数量都在成倍增加。低廉的房价,成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的重要选择。

  张晓岚的婚房也是在这个时期买定的。

  2004年10月份,张晓岚听说,北京南三环有一个经济适用小区,外立面就跟万科青青家园一样,楼间距有100米,并且还是板楼。单价仅为3650元/平方米。

  经过辗转关系,张晓岚找到了这家开发商。开发商一口气给了张晓岚6个购房名额。留给自己一个名额后,她分别把这些名额给了身边符合条件的朋友。

  张晓岚回忆说,当时所谓的购房条件,其实审核非常宽松。说是卖给中低收入,但哪会有什么调查审核?基本上有北京户口、单身就可以买到一套经济适用房。

  而动辄上百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也只有有钱人才买得起。“有钱人都买经济适用房”是张晓岚对当时市场的一个最深刻的评价。

  事隔多年后,张晓岚还很后悔当时自己没有留几套经济适用房。她清楚地记得,她把手里最后一个名额送给一个并不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后,该朋友一年后就把房子卖了,一转手就赚了四十万。

  “其实他也卖早了,但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惊奇地发现,原来钱还可以这么赚。”张晓岚说。

  也正是在2005年-2006年,经济适用房备受社会质疑。三点突出表现是,1.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闲置“豪宅”,已售经济适用房呈现“高租售率”;2.经济适用房都这么难买,老大爷从凌晨4.点排队也拿不到经济适用房的号;3.经济适用房小区出现大量有钱人,奔驰、宝马屡见不鲜。

  “最具代表性的是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卖了很多年,价格永远是2600元/平方米。”张晓岚说。她没有说的一个现象是,天通苑的经济适用房,房虫转让一个房号轻轻松松就获利10万元。如果说1999年经济适用房敞开卖是为了拉动消费、带动经济增长,那么,2005年的购买门槛仍然如此低而宽,就很难解释得通了。

  2006年,房价初步露出暴涨苗头。此时的张晓岚与老公已成为不折不扣的成功人士。家庭年收入以百万计算,并且有了自己的宝宝。

  经济适用房小区那时的物业管理不敢恭维。张晓岚说,停车都是横七竖八,即便是的士司机进来都不知道如何倒回去。由于担心对自己的孩子成长不好,张晓岚与老公商量后决定再次换房。

  2006年10月份,张晓岚选定了北京周边一套300平方米的别墅,总价约180万。但就是这个价格,她还是觉得买贵了。

  “2005年8月,这个楼盘二期开盘的时候,总价才131万。当时我就想买,但犹豫了一下就没买。没想到就这一下,让我们多花了50万。”张晓岚说,就因为这套房子,给了她炒房的启发。

  2007年,张晓岚全家人搬进了这套漂亮的别墅小区。这一年的北京楼市,房价暴涨,人人争先恐后,买房就如同80年代抢大白菜。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卖方市场,但滚滚人流仍在涌入,炒房、投资成为浩浩荡荡的潮流。

  那一年的任志强继续放言,中国房价还将大涨,这让他成为全国人民第三个最想揍的人;那一年,SOHO中国上市了,潘氏夫妇的身家直接蹿至300多亿元。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传奇的财富快速增长方式,但一场巨大的危机也在此时酝酿。

  张晓岚一家人至今还住在那里。她搬家的故事也至此结束。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