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洁 南非、纳米比亚报道
车子在力拓罗辛矿的大门前停下,等待时,有两名纳米比亚当地矿工走过,其中一位向记者高声说道:“你好!”
不是设想中应有的英语、法语,或者德语,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汉语。
罗辛矿向北约50公里,是一座叫做Marenica的铀矿。中国民企四川汉龙集团是其单一第一大股东,占公司总股本约12%。紧挨着该矿的西南边,是全球最大核电企业阿海珐的Trekkopje项目。
仅仅是纳米比亚西海岸800平方公里的一片土地上,集中了中、法、英、澳,及当地公司的多重身影。
“全球都在关注非洲的资源。”南非矿产资源部传讯部负责人Jeremy Michaels这样告诉记者。
“在南非矿业的单子上,有力拓、必和必拓、英美资源等很长一串大公司的名字,而中国公司不仅在南非、在整个非洲也都很活跃。”
面对已深耕数十年的西方公司,和正纷至沓来的中国企业,守着富矿的非洲大陆,也意识到了致富的可能性。在资源的丰富与国民的贫穷之间,先行者如南非,正希望寻求一种利于本国的平衡。
这对“新征服者”来说,是新的挑战。
低调的中国人
Eckhart D G Mueller是一位德裔纳米比亚人,是纳米比亚矿业技术学院的执行董事。该学院是1990年纳米比亚宣布独立后,力拓送给纳政府的礼物,助其培养机械、矿业、电力等领域急缺的人才。
当记者让他谈谈对在非华人的第一印象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勤奋。”
“中国人工作非常勤奋,而且对生活很容易满足。”他说,对来到非洲的中国投资者充满了良好的印象。
此时,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刚刚结束对南非、安哥拉和博茨瓦纳的正式访问。11月16-22日,5天,3个国家,5个城市,近30场活动,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0周年后,中非经贸往来的温度依旧热烈。
能源合作,贸易往来,中国企业受到鼓励,前往非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汽车制造、能源、信息及通信技术。
曾经,非洲国家困于一种经济陷阱:它们向发达国家提供有价值的原材料,同时充当廉价制成品市场。
但中方提供的平等互利,无附加条件的“南南”合作新模式,成为非洲更愿意选择的商业关系,这在中非资源投资领域,也缔造着长久的蜜月期。
目前,中国已是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非洲则是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中国近年来对非洲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0%以上;10年来,中非双方贸易额从100亿美元增长至1000多亿美元,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近6倍。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方如此诗意地描述与非洲的关系,令南非等国机场工作人员那一声声标准的“你好”,显得理所当然。
不过,这种高调形象,在同处非洲的异国同行眼中,却是截然不同的风景。
“我们一直很希望和中国投资者建立日常联系与交流,但是他们从来都很低调,连当地举行的大型矿业会议也从不参加,但总是能在项目竞标时成功出线。”
力拓南非一位管理层人士向记者表示,在非洲矿业投资开采领域,与中国公司正面沟通的机会几乎为零,因而对其充满好奇。
老矿商的新问题
“尽管非洲地区的收益,在力拓整个集团中只占4%,但力拓仍将全球营业收入的16%,用于在非洲的勘探项目。”
Keith Sims认为,这一组对比数据,已足以说明力拓对于非洲的未来充满信心。
但除了对勘探的巨额投入,力拓等老牌矿商在非洲采矿的“额外成本”也正渐长。
“我们矿区周围共有5个当地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由于非洲当地有大量的贫困人口,他们会经常要求有更多工作,来提高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但我们作为一个经营体,雇佣人数也确实有限。和原住民首领交涉这些问题时,有时会很艰难。”
11月24日,力拓南非Palabora铜精矿的Anthony Lennox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作为该矿董事总经理的他,每月至少一次拜会当地社区酋长。
由于南非土地私有,矿业公司投资开矿,沟通的首要对象,有时甚至不是该国政府,而是当地原住民社区。
1986年2月,力拓拿出Palabora矿3%的利润(至少200万兰特)建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以投入当地社区的教育、医疗及职业培训。这笔启动资金经专门投资信托公司运作,至今收益已达2亿。
据Palabora铜精矿总经理Dawid Pretorius介绍,该公司为约翰内斯堡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构成为:力拓持股57%,英美资源持股17%是,26%为公众持股。
“现有股权还将进一步稀释。我们计划把10%的股权给公司员工,10%给当地社区,6%给当地私人企业家。”他告诉记者,“力拓还是作为控股公司,但持股比例会下降至42%-43%,收入也肯定会减少。”
这些新的变化,都来自于南非种族隔离政权下台,曼德拉上台后,南非政府所提出的“黑人经济振兴法”(BBBEE)。
理查德湾矿业公司(RBM)董事总经理Cameron McRae告诉记者,2004年该法案生效后,所有外国经营的公司股权,到2014年都必须把其中的26%转移给当地黑人利益相关方——2009年前完成第一阶段14%的转让,2014年前完成其它12%的转让。
“我们在2009年选择了一步到位,完成26%的转让。”他向记者表示,目前RBM中力拓、必和必拓各占股37%,由11家南非当地投资者和人员组成的Blue Horisen公司占股24%,剩下2%以信托基金模式由员工持股。
非洲的话语权
这些变化,会同样成为中国投资者的挑战吗?
广西南宁一位前往南非考察、购买锑矿的民营企业家直言不讳:“来非洲投资根本没有想象中容易,尤其是当地对自我利益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Cameron McRae告诉记者,RBM矿山运行30多年,但与社区互动的历史却长达40多年,主要的精力都集中在三大领域——教育、卫生和扶植当地经济发展。
在该公司1800名雇员中,目前白人只占20%,其他都是黑人员工。其中高层管理人员50%也是由黑人组成。
“这既有力拓主动求变的因素,也有政策上的影响。”Cameron McRae表示,“当地法律对本地雇员有一定比例的规定,而从力拓的角度来说,如果教育程度满足的话,希望更多录用当地的员工,特别是高层雇员。”
不过他也坦言,目前非洲采矿业的投资环境呈现民族主义的倾向,企业经营受政策影响的波动正越来越大。
除了股权持有、雇员比例外,南非对于外资矿业公司的环境承担,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以RBM为例,在开采后尾矿坝的形成区域,要经过复垦恢复到原来的生态水平。其中,三分之一的区域种植原有植被,三分之二种植经济作物。
据力拓社区安全环保职业健康非洲首席顾问Lesley Mpanza介绍,力拓2009年全球社区建设的投入中,可见的直接投入,如直接社区项目资金、信托基金投资收益、管理成本等,为1.19亿美元,隐性投入如社区劳工工资、资源税、当地采购经费等,则高达263.54亿美元。
“我们需要使当地国民从采矿业中受益。”南非矿产资源部传讯部负责人Jeremy Michaels则这样告诉记者,“我们目前还在内部讨论一个关于规范过去大量采矿活动的法案,希望可以在新年后通过。除了南非,非洲其他国家和人民,也应该从中受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