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31日 23:02  经济观察报

  侯宜杰

  501

  2011-01-03

  侯宜杰

  20世纪初,由于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严重,一部分先进之士鉴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深感专制不足以救亡图存,开始从事立宪运动。与此同时,革命运动兴起。其后,立宪运动日益高涨,促使清政府派遣大臣出国考察政治,宣布仿行宪政,颁布九年立宪规划,成立代议机关咨议局和资政院。接着发动了几次全国性的国会请愿运动,资政院中的议员同清政府的专制行为进行了激烈斗争,运动搞得有声有色。

  革命运动则相反,同盟会领导了多次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失败以后,立即陷于一种分裂、涣散和瓦解的状态。许多优秀领导人的牺牲使革命力量大为削弱,更重要的是,同盟会失去了主宰。孙中山不再领导实际工作,赵声病故,黄兴心灰,束手无策,胡汉民躲在香港,不见踪迹。谭人凤也说,黄兴乃谓同盟会无事可为了,以后再不问党事,各同志鸟飞兽散,他本人也心志俱灰,决志归家,不愿再问党事。领导起义的香港统筹部告诉两湖地区的革命党人:广东失败,元气大伤,我们要培养元气,等待5年之后才得大举。以后虽有部分同盟会会员成立了同盟会中部总会,坚持革命,但却定于宣统5年(1913年)为大举时期。凡此均说明,黄花岗起义后,革命运动正处于低潮时期,革命党人根本没有在1911年再次发动起义的打算。

  然而,时隔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突然爆发了,原因何在?

  起义契机

  辛亥革命之所以突然爆发,并不是武汉革命力量自身发展壮大和准备充足的结果,而是立宪派领导的保路运动为革命党人起义造成了有利契机。

  早在光绪皇帝在世时,即曾下令,经过湖南、湖北和广东三省人民斗争赎回的粤汉铁路,只能由三省人民集股兴修,不准借用外资。三省人民遂奏明集股商办,并与四川当局商定,川汉铁路的成都至宜昌段由四川承修,宜昌至汉口段由湖北承修。张之洞任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后,认为人民无力兴修,与外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草合同,遭到三省人民的坚决反对。张之洞去世,与外国的借款谈判由邮传部办理。

  1911年5月8日,以总理大臣奕为首的皇族内阁成立,次日即副署了实行全国铁路干线国有政策的诏令;18日,起用前开缺总督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20日,邮传大臣盛宣怀代表清政府同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了湖广铁路借款合同。

  从理论上来说,湖广铁路借款和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未尝不可。问题在于,政府向外国借款属于资政院职权,必须经资政院议决通过;各省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关系到本省的权利存废,属于咨议局职权,必须经咨议局议决通过。可是,皇族内阁竟然擅自决定实行,不仅违背了立宪原则,而且也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于是,湖南、湖北、广东和四川的立宪派立即领导群众开展了保路运动,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

  6月中旬,四川成立了全省保路同志会,由于川路股款系按亩加捐,直接关系到劳动人民的利益,因而得到广大劳动群众的积极支持。8月24日,成都各学堂全体罢课,全城罢市,并迅速蔓延全省。清政府非但不理会人民的合理要求,反而认为群众是“乱党”,命令署理四川总督赵尔丰严拿惩办,格杀勿论。9月2日,又命端方带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7日,赵尔丰将领导保路运动的咨议局正副议长蒲殿俊、罗纶和保路同志会、铁路公司的负责人诱捕。群众扶老携幼,手捧着或头顶着光绪皇帝牌位,像潮水一般涌向督署,要求放人。惨无人道的赵尔丰竟下令士兵开枪打死30多人,打伤的不计其数,第二天又射杀数十人。9日,邮传部命湖北当局在武汉逮捕了正在返川的咨议局副议长萧湘。

  鲜血使四川人民认识到 “朝廷暨督抚系大大之强盗”,“官逼民反”(戴执礼编:《四川保路运动史料》,第318页),组织同志军向成都进军,全川响应。“天下人心,乃大动不可遏”,“仇视清吏若眼中钉,必去之而后快,其革命潮流竟成为一般人民之普遍心理矣。”(《湖南反正追记》,第61页)

  武汉的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各自活动,主要成员都是新军士兵,他们尽管不同意香港统筹部和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决定,继续做着起义的准备,但也仅是准备而已,并未决定何时举事。9月10日以后,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负责人看到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的激烈情绪,先前端方已率湖北新军三营入川镇压保路运动,现在湖广总督瑞贗又急调湖北新军两营入川增援,同时下令四营分驻省内各地,认为武汉统治力量空虚,有机可乘,也担心革命力量因新军调动分散,才开始召开联合会议,商议发难和统一领导问题。24日,确定中秋节(10月6日)起义,推举蒋翊武为总指挥,孙武为参谋长。湖北当局侦得革命党人活动,加紧部署防卫。革命党人以为准备不足,并未按原先确定的日期起义。

  10月9日上午,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赶配炸药,炸伤面部,被送往医院。租界巡捕搜去革命党人名册,逮捕数人,转交湖北当局。下午,孙武担心湖北当局定按名册搜捕,让人转告蒋翊武,起义日期万难再延,希望今晚发动。其他人也认为与其坐而被捕,不如及时举义。蒋翊武犹豫一阵,方才下达命令,当晚半夜起义。旋又发生了意外情况,20多人被捕,蒋翊武逃脱,担任传达命令的人没有及时完成任务,当晚未能发动。10日情况更为危急,凌晨,3名革命党人被斩首,到处传言官府按名册搜捕,在名册内的新军士兵人人自危,感到大祸临头,纷纷在私下里议论:“与其就缚,不如今晚动手,还可以死里求生。”(《辛亥首义回忆录》第2辑,第154页)于是暗中联络,晚上在武昌发动了起义。

  由此不难看出,湖北革命党人原无在1911年10月一定起义的计划,只因四川保路运动迅猛发展,清政府从湖北抽调新军前往镇压,湖北统治力量空虚,他们认为有机可乘,始联合商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及种种意外情况,直到10月10日方才发难。可见是立宪派领导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造成了特殊的有利的契机,点燃了辛亥革命的导火索,没有保路运动,辛亥革命不可能在此时突然爆发。

  归功于谁

  辛亥革命最终胜利了,应该归功于谁?许多革命党人都将功劳归于本党,指斥立宪派人士响应并参加革命为投机。孙中山虽称非同盟会一党之功,乃全国人之功,但却不提立宪派所起的作用。一些学者在论述辛亥革命史时,依然因袭这种说法。

  对此说法,原来的立宪派人士(民国以后不再称立宪派)未与公开争论,但心中实不服气。如徐佛苏说:辛亥革命之所以能够一举成功,实大半由于各省咨议局及议员能够号召大义,抵抗清廷。1912年梁启超归国后说,从武昌起义至今,无事不资激烈、温和两派人士之协力,“以云有功,则两俱有功,以云有罪,则两俱有罪。”(《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九,第4-5页)张謇更反问:以情势而言,专制是被国民党的武力推翻的吗?继而说:“公理在人,不容为讳。”

  两派人士所说孰是孰非?考察一下历史事实,当知后者所言不谬。

  在1910年的几次国会请愿运动中,立宪派恭谨虔诚地呈递请愿书,请求一次比一次赤诚,政府却屡加拒绝,最后强行解散代表团,押解代表回籍,甚至加以拘捕流放。铁的事实教育了立宪派,开始有少数人的思想发生转变,后来更多的人痛心疾首,认为和平改革终无进步,舍革命而外,别无救国良策。

  1911年5月8日皇族内阁成立,12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北京召开,次日就确定了以推翻皇族内阁为中心议题。与会人员认为皇族充当阁员违背立宪原则,一致反对,后来知道在事实上一时无法达到目的,遂作让步,只反对皇族充当内阁总理大臣。6月6日呈请都察院代奏,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朝廷置之不理。联合会再次呈请都察院代奏,同时公开发布报告书,指出内阁所推行的政策都是 “亡国政策”、“铁路外有政策”、“媚外政策”。“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直省咨议局议员联合会第二届报告书·记事录》,第97~104页。)皇族内阁非但不思悔悟,反而在7月5日副署的上谕中斥责联合会议论渐进嚣张,干预“君上大权”。联合会人员无不满腔愤怒,又写了一篇通告各省团体书,指出政府罪恶滔天,人民对它深恶痛绝,并严厉驳斥了上谕。及见清政府镇压保路运动,逮捕蒲殿俊等人,摧残咨议局,屠戮赤手空拳的请愿群众,大多数立宪派均与清政府分道扬镳,在思想与行动上有了革命的准备,所以一旦革命爆发,他们就会迅速响应。

  10月11日,湖北革命党人占领了武昌城,由于原先安排好的领导人伤的伤,逃的逃,群龙无首,亟欲找一个声望素著的人物充当领袖,他们物色的第一个对象就是咨议局议长汤化龙。汤化龙以文人不知治兵婉辞,但表示可在政治和民事方面赞助。汤表示赞成革命,尽力帮忙,并提议通电各省,请一致响应,以助大功告成。他在筹款、鼓舞士气、稳定社会秩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其他立宪派人士也迅即以实际行动支援了革命,对于解除革命军的后顾之忧,使之专心抗击清军的反扑,扩大战果,保卫革命政权,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革命胜利的巩固及汤化龙等通电各省咨议局迅速响应革命,又大大鼓舞了各省人民和立宪派,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普遍发展与高涨。

  其后,江南各省相继光复,但没有一省是革命党人完全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单独夺取的,大多数得力于立宪派及其控制的咨议局,少数是两派的联合行动。北方独立的省区有陕西和山西。这两省虽然不是以立宪派为主动,但立宪派也起了很大作用。立宪派纷纷在各省响应革命,谋取独立,不仅大力支援了首义地区武昌,更主要的是扩大了革命阵营,壮大了革命声势,改变了敌我力量结构对比,加速了清王朝的崩解和中华民国的诞生。

  毫无疑义,革命党人武昌首义功不可没,但湖北革命政权之能支撑下来,辛亥革命之能最终取得胜利,主要得力于各省立宪派的响应和参加。因此,完全有理由说,没有立宪派的响应和参加革命,便没有江南各省的独立,因而也就没有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联合行动,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两派的共同胜利。若论功劳,立宪派则大于革命派。

  来源:经济观察网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