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红缨
3月初,重庆市公共租赁住房首次公开摇号配租,计有152810套、40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分配给无力购房的低收入群体,预计第一批将于今年4月入住。
大规模推出公租房,是重庆提升民众幸福感的一项重要民生举措和供房体制改革。重庆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投资兴建公租房4000万平方米、80万套,建成后可解决200多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以公租房为龙头的保障房型社区即混搭型社区将占到重庆的“半壁江山”,构成重庆主要的社区形态。
重庆市公租房管理局副局长唐华丽与市政府有关研究人员刚共同完成《重庆市社区安全防控体系及对策研究》的课题,他表示,公共租赁房社区将成为重庆主城未来主要的社区形态,而结合重庆实际,科学合理设置社区,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的重大课题。
均衡布局和完善配套
如何在公租房建设中贯穿城市规划和社区设计的理念,是重庆首先面临的问题。对此,重庆在城市规划上进行了周详的考虑,要点在于均衡布局,及同步公共设施配套。
去年年底,重庆环城高速公路通车,意味着重庆进入了二环时代,1000万人口1000平方公里的特大中心城市布局拉开架势。重庆按组团规划了21个大型聚居区,基于均衡布局的考虑,在21个聚居区里面都规划了一定规模的公租房。
市规划局在去年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些大型聚居区每个规模都在20万-30万人左右,可以达到居住密度、公交及其他配套都相对比较完善的效果。
首先在交通上,绕城高速公路涵盖各个大的组团,将21个大型聚居区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聚居区内则通过公共交通加以支撑。公租房大多选址在轨道交通附近,到轨道站点耗时一般为10-15分钟,区域内同时规划有高密度的地面普通公交线路,有利于减少出行成本。
相关公共服务配套也纳入规划。市规划局副局长邱建林在公租房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租房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占公租房项目建筑面积的10%左右,这样的标准保证了公租房项目的品质,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理想的居住状态。
以重庆首期开工的公租房“民心佳园”为例,该项目位于北部新区的鸳鸯组团,西临机场高速公路210国道,南临渝长高速公路,北边则是商业购物中心西部奥特莱斯,具有一些普通商品房不能及的区位优势。
整个项目规划用地41公顷,建筑总面积98万平方米左右,配套的商业和公共建筑的面积有9万平方米,同时,该地块在规划设计当中,采用了环境设计的概念——在小区的北面布置有100多亩城市绿地,小区内绿地率则达到35%。在“民心佳园”规划中,有占地1.8万平方米的36班的小学、3400平方米的幼儿园等教育设施,在小区的中心布置有2万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和步行商业街,有健身和娱乐设施,如排球场、网吧等等。
据了解,所有公租房小区将实行“管人管房结合”的社区化管理,即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对人的管理,房管机构对房的使用进行管理,并指导选聘的物业服务公司做好物业服务。此外,还将加强智能小区建设,即通过建立公租房信息网和公租房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引入诸如“人脸图像识别”智能化门禁系统、重庆移动“宜居通”自动报警系统以及水、电、气费收缴系统等设施设备,强有力地支撑公租房的申请配租、住用监管和全程服务,实现对小区安全便利、统一有序、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管理。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表示,通过运动场、学校、公共汽车站、小商店等等这些场所,可把不同的人和活动结合在一起,为人们相互间的联系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形成共同利益,提高人们对社区的认同度。
混搭居住避免出现贫民窟
在公租房兴建之初,重庆方面曾对国外的公租房进行过考察,认为混搭型的社区是避免贫民窟的最佳模式。
重庆市规划局副局长邱建林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公租房用地约占每个大型聚居区用地的5%,建筑面积占聚居区总建筑面积的8%,公租房居住人口占其中总人口的15%左右,“通过这样的规划布局,避免造成单一特性的居住建筑过于集中”。
邱建林说,法国和新加坡等国混居模式的实践表明,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群体的民族杂居在一起,很可能产生出最富活力、最趋稳定、最显和谐的居住模式。“这些国家不人为划分富人区和穷人区,让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们都能够生活在一个街区、社区范围以内,以促进他们之间经济、文化和生活的相互融合,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和摩擦,有利于融洽人际关系,增加幸福指数。”邱建林称。
重庆一些区县的不同实践也被认为行之有效。有的区县采取了购买商品房的方式,把需要居住廉租房的群体安置在商品住宅小区里面。
重庆市长黄奇帆也曾表示,为避免出现贫民窟,公共租赁住房必须高标准、高品质规划建设,还要实行无差别的“混建”模式,将公租房与商业楼盘布局在一起,互通互融,共享配套和服务,弥合社会分层而形成的裂痕,避免形成新的城市边缘区域。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应急办主任科员于建峰也参与了公租房社区管理课题的研究。他认为在公租房与商品房之间在空间分布上如何混搭仍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必须考虑到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的不同群体很难真正融合在一起,这可能会给公租房居住者带来心理压力,并引起不同阶层的矛盾。
他提出的建议是,应该要求开发商在建商品房时,必须向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公租房。政府则对于入住的公租房个体的信息高度保密,“在一个小区内,没有人知道谁住哪套是公租房,哪套是商品房,这有利于维护公租房租赁者的尊严。”他认为这是重庆未来要继续研究的事。
职住平衡促就业
一些学者认为,公租房要避免变成贫民窟,不能只有单纯的居住功能,还需要有一定的产业作为依托,就地解决部分人群的就业和收入来源的问题。因为低收入阶层机遇和地位的改善,必须通过就业才能实现。
重庆在公租房在规划布局中引进了“职住平衡”的理念,即公租房所在的21个大型聚居区均结合周边产业发展来布局。邱建林表示,这也是每个人有尊严地生活的必要条件。
市规划局介绍,重庆东部片区结合的茶园新区和未来的御临组团,大规模工业基地的发展将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南部片区结合重钢片区的城市更新和龙洲湾新城的发展,将产生大量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机会。
西部片区是整个城市拓展的热土,大学城、微电子园和新设立的西永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基地,预计至少会容纳30万人以上的人居住、工作。而北部片区空港地区港城一体化的城市新的副中心的打造,亦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和消费的机会。
唐华丽认为,重庆IT产业集群的建立尤为重要,它解决了重庆城市化的产业框架,将有效解决农民工进城如何安身立命问题,这是重庆大规模建设公租房的产业基础。
孙元明认为,将居住和城市的产业紧密结合,既给公租房的居住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缩短了居民通行的距离,使这些居民无需跨出新市镇就可以满足其各方面的需求,给公租房住户提供了一个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