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 蒋慧燕
3月2日,浙江省委宣布,任命省委常委李强兼任省委政法委书记。至此,中共浙江省委的13名常委的名额均已落定。
这意味着浙江在省、市层面上已基本完成新的人事布局。
今年1月,浙江省原副省长金德水、现任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被选举为省人大副主任。与此同时,乔传秀接替届龄退休的浙江省政协主席周国富,汤黎路则当选为政协副主席。
同时,原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升任浙江省副省长,其位由原浙江省人大副主任刘奇出任;而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外调吉林的遗缺,则由原浙江省政法委书记王辉忠担任。
短短数月内,杭州、宁波、温州、嘉兴、金华、丽水等地主要负责人轮替完毕。而浙江省委的13名常委中,有7个常委的名额进行了变动。
细心观察者发现,从浙江开放前哨宁波走出的官员正在成为本地政坛上的“黑马”。在省内要员“换血”背后,观察者指出,浙江将以宁波为核心,重构其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不论官员布局还是产业布局,宁波-舟山都将是‘十二五’期间浙江的重中之重,是示范区和旗舰。”一位浙江本地智囊表示。
当年的“黄金搭档”
3月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在浙江大学宣布任免决定,原浙江省副省长金德水任浙江大学党委书记。浙大官网“领导致辞”一栏,随即刊登了金德水的16行“骈体文”称,“世界一流,奋斗有望”。
金德水原分管浙江省经济条线。在从2004年到2010年的任期内,他见证了浙江省经济的高速成长。
7年中,浙江省的GDP从11000亿元上升到27100亿元,年均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23%和35%。而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则比2005年下降20%,能源利用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居中国前列。
金德水1951年生于绍兴,19岁进入兰溪味精厂,16年间从工人干到了厂长。1986年,35周岁的他被提拔为兰溪市经委副主任,半年后升市委常委、副市长,2个月后担任市长。
1991年,金德水从兰溪市长直升省计经委副主任,市长由原金华市经协办主任厉志海接替。1996年他担任省工商局长,四年后任省经贸委主任。2002年,他调任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
在金德水的从政脉络中,时任宁波市委书记、现天津市市长黄兴国是一位重要人物,两人在任上密切配合推动建设“有为政府”。当地政界曾将二人姓氏做比,合称“黄金搭档”。
在宁波土生土长的黄兴国,31岁即出任宁波市象山县委书记,35岁任台州地委书记,41岁任浙江省府秘书长。1998年1月任副省长,10个月后升任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
在宁波主政期间,黄兴国主导推行企业股份制改革,三年内使全市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率达98.9%。同时,通过“建设大港口、发展大产业、构筑大都市”,上马杭州湾跨海大桥等“十大百亿工程”,经济年均增长19.7%,总量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6位,财政收入列第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3位。
金德水到任后,一次性减少40%的审批事项,削减行政性干预,放权给企业。任上的他承诺,“政府一旦做错决策、出现错误,将公开认错,惩罚那些玩忽职守、行为不端的官员”。
同时,在金德水的力主下,宁波市整合北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设立国家级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上百家企业累计投资500多亿,依托镇海炼化、大乙烯项目和液化码头,搭建起纵向石化产业链和横向循环经济链的“骨架”——目前,该开发区是浙江省惟一的石化工业专业园区。
2003年6月,《人民日报》披露了金德水的执政思路,内容包括:其一,做大临港石化重工业,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其二,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规划建设多个重点工业园区,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其三,依托物流业与会展业,做大现代服务业等。是为“三驾马车”。
怀揣宁波经验,2004年4月,金德水调任浙江省副省长。上述“三驾马车”,亦成为其主抓全省工业经济的利器。
两次交棒的背后
金德水“离政从学”,原宁波市市长毛光烈接过了这副转型重担。这也是俩人之间的第二次交棒。
毛光烈1955年生于浙江江山,早年任常山县委办公室秘书、永康县委副书记等职。1989年,年仅34岁的他担任义乌市长。任上,提出“兴商建市”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当时国内领先的《义乌市土地利用规划》,主导上马义乌机场、中国小商品城(义乌第四代商品市场)等重大工程。
由此,毛光烈被浙江学界认为是义乌模式的早期缔造者之一。
1994年起,毛光烈先后担任金华市长、浙江省地矿厅厅长、科技厅厅长、发改委主任等职。2004年4月,他接替金德水,出任宁波市委副书记、市长。这是金德水与他之间的第一次交棒。
毛光烈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据全国人大网站介绍,自2004年担任宁波市市长以来,毛光烈“前瞻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省、全国前列”。
在1月12日宁波市委会议上,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毛光烈在宁波6年多来,为当地改革、发展和稳定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其创新举措包括:谋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港口物流体系构建、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总部经济发展、扩权强镇建城、农房“两改”、“解四难创四优”、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等。
2010年9月,毛光烈在短暂主持宁波市委期间出台《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并将其写入了“十二五”规划。未来5~10年内,每年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建设智慧应用水平领先、智慧产业集群发展、智慧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具有国际港口城市特色的智慧城市。
毛光烈把城市的交通拥堵比作高血脂、而一下雨就积水则是高血糖。“智慧城市”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城市病”。近期,已有20家企业确定投资209亿元,这意味着宁波建设智慧城市全面启动。
入甬转眼已7年。在宁波市委的告别会上,毛光烈表示,宁波已完成了从粗放式发展向科学发展转变,“过去那些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和方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倒逼’,使我们面临领导水平‘脱胎换骨’般的‘提升’考验”。
告别会上,毛光烈特意提到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前浙江省长葛洪升,多年来为宁波大桥梦、乙烯梦、钢铁梦奔走呼吁的往事,“给了我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深刻的教育启迪”。
宁波现象:政坛“黑马”辈出
综观浙江历年人事调整脉络,宁波官员的行进轨迹颇受关注。
以葛洪升为例,他1983年任宁波市委书记,1986年升任浙江省委常委,两年后升为省委副书记(常务),1990年出任省长。
观察人士指出,宁波一直处于浙江对外开放的最前沿,早期经受市场经济锤炼的宁波干部均受重用。例如,曾任宁波市委书记的项秉炎、叶承恒,温州市长陈文宪,绍兴市长张启楣,台州地委书记黄兴国,丽水地委书记陈仲方,杭州市长卢文舸等,几乎占了地方党政部门一把手的半数。
除了调迁其他地市主政发展,从宁波走出的省级官员也颇为引人注目。
1995年,时任宁波市委书记许运鸿当选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许运鸿毕业于同济大学城建系,在杭州城建系统工作多年,一路升至副省长兼省计委主任。彼时一度传许为浙江省长候选人,但到1999年因涉嫌滥用职权罪落马,并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1998年1月,原浙江省水利厅长章猛进调任副省长,他曾在宁波工作24年,原任宁波市副市长。2003年,57岁的章升任常务副省长。
2007年5月,章猛进卸任,浙江省常务副省长的职位落到了陈敏尔肩上。
同有宁波为政经验的陈敏尔1960年出生,27岁任绍兴县宣传部长,31岁担任县长。1997年他升任宁波市委常委、副市长,两年后接掌常务副市长。2000年1月,他出任浙江日报党委书记、社长,2002年6月晋升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007年,接任常务副省长。
而另一位60后的浙江省委常委、副省长葛慧君,也有在宁波工作的经历。
葛慧君1963年生于诸暨,20岁担任团县委书记,先后历练诸暨市副市长、绍兴旅游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等岗位,1996年起升任团省委副书记、书记。2003年出任宁波市委副书记,两年后调任金华市长。2006年,这位年轻的女干部当选省委常委、副省长。
此外,现任杭州市市长的邵占维,出身宁波港务系统,对重化工业、港航业规划发展方面多有贡献。2006年,他从宁波常务副市长调任温州市长。2008年升任温州书记,主推重工业大港、沿海产业带,希望带领温州走出产业空心化的困局。2010年7月,邵占维升任杭州市长,原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被任命为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
2010年8月,时任宁波市委书记巴音朝鲁调任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副书记,这是昔日宁波官员“走出浙江”的新近任例。
巴音朝鲁的职位由浙江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王辉忠接替。王曾在舟山工作多年,参与决策并推动舟山连岛工程、浙东经济区及宁波-舟山港整合重组等重大项目。
变阵新题:如何担纲新区域战略
在宁波,王辉忠与新搭档刘奇,面临着引领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任。
早在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就提出宁波、舟山港整合重组,打造“宁波-舟山港”的统一品牌,优先开发岸线资源比较丰富的舟山金塘岛和六横岛,以港口资源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而2003年调任温州市委书记的刘奇,曾率先提出“向海洋进军,再造海上温州”的口号,主张培育和发展临港重工业。2004年温州市政府出台文件,拟按照“大港口、大产业、大项目”的战略发展格局,5年内塑造30—40家大企业集团。
2006年3月,刘奇履新浙江省发改委主任,着力推动“蓝海战略”研究,公开呼吁重点发展包括石化、船舶修造、物流以及海洋生化、潮汐能源等海洋产业。
到2010年6月,浙江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三大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之一,以新的产业规划为导向,培育符合国家海洋战略的新产业。
今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确定建设“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并将“探索设立舟山群岛新区”正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草案),浙江将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发展布局。其中的“一核”,即宁波-舟山港海域及腹地。
“这清楚地表明,浙江将以宁波为核心,重构其在长江三角洲乃至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史晋川分析,如何发挥港口、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优势,形成与上海、杭州错位错层的发展格局,对宁波、舟山而言充满着未知的考验。
“舟山群岛新区的定位,应该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之后的‘第四个新区’”。浙江海洋学院教授唐洪森建议,把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国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强化和突出宁波-舟山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重要战略平台和长三角现代产业体系重点示范区的地位。
“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浙江省长吕祖善在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称,近期将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快实施一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项目。
有理由相信,随着浙江政府的角色定位向“有为”转变,马云式诘问仍将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