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叶慧珏 上海报道
异地再融资成为部分在新加坡交易所(SGX)上市的中资公司的下一步规划。
“目前在新交所上市的中国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公司股价表现不佳。”恒润国际资本公司董事长倪忠森向本报记者透露,“从我接触的情况来看,其中的三分之一有两地上市打算。”恒润目前正为一些企业提供上市财务咨询。
倪忠森拒绝透露具体的公司名单。不过,他表示,这些公司集中在福建、广东和山东等地。
在新交所上市的中资股被称为“龙筹股”。新交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年底共有156家“龙筹股”,其中广东26家、福建29家、山东18家。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龙筹股”的市值约427亿美元,占新交所上市公司总市值(6940亿)的6.15%。
调查公司SIAS Research预计,在上述企业中,今年将有超过12家寻求两地上市。去年,这样的公司约10家。主要是以介绍形式回流香港,或以存托凭证形式在纽约、台湾、首尔上市。
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去年年底挤进了两地上市的队伍。这家公司2007年12月赴新加坡上市,2010年12月以介绍形式回流香港。其副首席执行官孙金国告诉记者,目前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该公司约七成股份,而剩余流通股中大部分目前还在新加坡交易。
“新加坡投资者比较保守,中资企业的估值偏低。”孙金国向记者强调,“在新加坡上市并没有达到预期融资目标。”正因如此,新加坡“融资圣地”的光环逐渐暗淡。
而新交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罗怡德表示,实际上,中资企业在新交所的交投比较活跃,中资公司年均换手率在140%-150%之间,最高达到220%,而新加坡本地公司一般在60%-70%。“其实不是交投不活跃,而是股价不达标。”
2008年爆出的6家“龙筹股”因违约而被迫退市,使中资公司的信任成本陡然上升。罗怡德表示:“中资企业的确受到这一事件的较大影响。”他暗示,部分中资企业不善经营投资者关系,因此境况雪上加霜。
但企业想要直接退市的成本也很高昂。一般来说,收购价格以发出要约收购通知前30天股价的加权平均价,尽管想要退市的企业股价表现平平,但是仍然需要大笔流动资金。
“企业上市就是为了融资,没有实现融资目的,其现金流不会好到哪里去。”倪忠森表示。
倪强调,除了明面上的“退市成本”外,企业的“补缺成本”则更难估计。“几年前大家都往新加坡上市,遗留了很多财务漏洞。如果要重新上市,这些漏洞必须补齐。”
可能就是因为这些高昂的成本,退市后再上市显得相当艰难。记者发现,2010年从新加坡主动退市的3家中资企业——中国鹏杰纺织有限公司、临沂山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中兴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没有进一步的上市计划。此前已经退市并筹划在其他地区重新上市的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目前仍无进展。截至发稿,记者无法联系到上述企业的发言人。
也有“闯关”成功的。比如,四环医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从新加坡退市后,在香港上市,市值翻了几番。
“所有表现不好的龙筹股,都想重新融资。”倪忠森表示,“但毕竟不是所有企业都是四环医药。”
在多番权衡之下,两地上市成为目前处于尴尬境地的中资企业的折衷选择。“有了首次上市的材料,再融资相对简单。”倪忠森说。
业内人士分析,在其他亚洲交易所更高市盈率和更多交投量的刺激下,新交所面临的局面在所难免。英国安睿律师事务所涂国庆律师向记者表示,在他接触的中资企业中,目前想到新加坡IPO的“几乎没有”。
寻求异地再融资的企业,有的也已为今后做好打算。中国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在香港二次上市后,孙金国明确表示:“我们不会长期两地上市,最终从新加坡退市的可能性很大。”
但罗怡德认为,“龙筹股”在新加坡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公司本身的问题。“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处理好,无论去哪里上市融资,都会遇到一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