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阵阵鞭炮声中,我们参拜了文曲星大殿,香烟缭绕,庄严肃穆。文昌君正襟危坐,接受各方香火。人争一口气,佛受一柱香,文昌君面前,香火如此兴旺,远胜于其他神祗。
绕过洞经舞台,通往百尺楼的走廊上挂满了一面面锦旗,甚为热闹。“文曲高照”、“感谢文昌帝君,有求必应,佑子成才”、“朱笔点英才”等等。落款不仅有信徒姓名,还注明考取的校名,有上海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我看了一圈,没有发现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看起来,文昌君曾经有过分工,他老人家主持全局,把招生的任务交给了魁星。
有人说魁星就是文曲星,也就是文昌帝君,恐怕不对。理由是:魁星生日为农历七月初七,文昌君生日为二月初三。此外,文昌君白面长髯,仪表堂堂,一看就是个读书人模样。可是魁星长得尖嘴猴腮,青面獠牙,蓝睛赤发,奇丑无比。切莫张冠李戴。
魁星右手高举朱笔,点中谁,谁就榜上有名,没点到的,名落孙山。左手执“富贵花”,插在谁头上,名利双收。从正面看,好像魁星只有一条腿,实际上魁星采金鸡独立式,右脚踩在鳌头上,叫做独占鳌头,左脚后翘,叫做魁星踢斗。汉字象形,魁字不就是一个鬼,伸出腿来踢个斗吗?导游小姐说,“看仔细了,在魁星右膝盖上有个方孔金钱。”同行者说:“那是为了让人搂魁星大腿,可就要发大财了。”难怪在魁星座前,香火特别兴旺。浑身上下有这么多的好处,魁星再丑也有人爱。有人问:“如果给魁星烧香有用,大家都来进香,状元只有一个,叫魁星如何录取?”估计这要看谁烧得多了,没得公平可讲。可是没有合同的约束,如果没考上,也无处索赔。
科举考试从隋朝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废除科举之后开始推行现代考试制度。考试给予所有人一个平等的竞争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哪怕是在穷乡僻壤,只要参加考试,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只有公平竞争才能涌现人才。废除科举主要是改革考试的内容。废除八股文,扩充考试内容,延拓知识面。
考试模式要不断革新,而不是废除考试。即使考试制度有一万种弊病,却万万不能没有考试。
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天荒地废除了考试,说考试是资产阶级统治学校,迫害工农兵的工具。异想天开地推行推荐上大学,结果,开后门成风,纵有最高指示支撑,还是混不下去。看起来,让各级官员担任魁星,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魁星毕竟只有一个,如果各级官员都变成魁星,没有了章程,那还不乱套了?
文曲星大殿旁的另一殿中供奉关公。关羽是三国人士,张亚子生活在晋代,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大略可以视为同时代人。两人在宋代先后封王,随后张亚子在元代封帝,关羽在明代也登上帝位。一文一武,相辅相成。
张亚子和关羽,两位帝君,声名彪炳显赫。不过,和关羽的遭遇不同,文昌君的神格曾经引起多次争议。关羽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武功卓绝,神勇异常。在《三国志》上有他的列传。经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渲染之后,家喻户晓。崇拜关公,就是崇拜忠义。可是,历来文人相轻,叫读书人崇拜张亚子,有一定难度。
在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个霍州学政曹端发难:“梓潼主斯文,孔子更主何事?”
明孝宗的礼部尚书周洪谟说:“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也就是说,礼部尚书认为文昌君的职守和礼教不合,不承认张亚子在学术界的地位,让他回梓潼去当地方神,别进学校的大门。
确实,在隋唐之前,史书上根本就找不到张亚子的记录。尽管他的著作数量很多,但是缺少著作年代,没有文献索引,内容杂乱,不成系统。张亚子的著作多数属于道经,在儒家经典中极少露面。朝廷主管大臣已经把案子断得斩钉截铁,如果你是张亚子的辩护律师,该说些什么好?
天下还真有能人。有位翰林学士王鏊站出来反对:“文昌,先天之孔子;孔子,后天之文昌也。”如此辩护,玄之又玄,水平高,真高。
清代康熙年间,理学家颜元道:“文昌帝君,司天下士子科名贵贱以欺弄文人,可谓妖矣。”此言一出,马上遭到一群文昌君信徒的驳斥,他们列举了文昌君的许多圣迹,证明文昌君有洗心、励志的功德。
从康熙争论到雍正,众说纷纭,最终,朝廷礼部下令,“文昌之神不见经传,诚为淫祀,行问禁止。”按说,政府明令禁止,文昌宫理应拆毁,文昌经典理应销声匿迹,可是文昌文化依然在民间流行。文人不肯轻易放弃自己通向上层的阶梯,他们把造神运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到乾隆年间,有位大学士朱珪不仅刻写、编撰多种文昌经籍,还直接奉献给皇上。争论数百年的事情,最后到底由乾隆拍板仲裁:文昌君作为主管文化的神灵,被列入朝廷“中祀”,仅次于祭祀天地社稷的“大祀”。从此,文昌宫越来越多,数量甚至超过了孔庙。
由于文昌君在读书人当中拥有众多粉丝,即使没有皇家参与,文昌君也能赢。对于读书人来说,自隋朝(605年)开始的科举制度是读书人进入上层社会的主要阶梯。按照惯例,考生自称是主考官的门生弟子。文昌君在元代(1316年)正式成为主管科举之神。文昌君是科举出身士大夫的老祖宗,怎么可以不崇拜文昌君?读书人的梦想是考取功名,他们怎么会得罪掌管着录取大权的文昌君?只要文昌君和科举联系在一起,他们就一定崇拜文昌君。如果整个群体都在顶礼膜拜,即使有人不以为然,也绝对不会自外于群体,有意见也不说。
其实,拜孔子和拜文昌君并不矛盾。如果按照职能来区分,孔夫子是老师,文昌君是校长(或者教育局局长)。如今,家长们最清楚,什么时候要给老师送礼,什么时候要拜访教育局局长。有些高中老师的收入远远高于大学教授。高考招生被认为是肥差。孔子和文昌君,哪个放在前头是检验学风的一个标准。
作者为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