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鹅
536
2011-09-12
医子禅
扁鹅
郁闷微博:我女儿今年上中班,想让她学点啥特长,但是没什么方向啊!
跟帖回复之一:听说现在有“天赋基因”检测,可以发现小孩天赋,你带她去测测呗。
跟帖回复之二:我闺蜜领着男朋友去做过“多情”基因检测,据说没什么多情倾向。结果后来她男友还不是照样脚踩两只船。“月中之事,其可测焉?”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唐朝某年的中秋节,唐明皇登上了月球——敦煌文献《叶净能话》里最早记录了唐玄宗游月宫的传说。
网络时代的小学生们常会发一些充满民族自豪的帖子,比如说: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呀?回答:嫦娥。对这类爱国义举,实在不好说什么,天涯上的帖子大部分如此。用祖传的或是高仿的神话来激励爱国情怀的时代其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真正能够印在历史里的都是些真实的日子。1959年是人类探月史上创世纪的年份,这一年里前苏联接连发射了月球1号、2号、3号探测器,人类至此开始了近距离地观察月球。
科学的发展并不孤单。同样在1959年里,也发生了生物医学史的一个重要事件,法国遗传学家杰罗姆·勒琼发现唐氏综合征是由于人体的第21对染色体变异造成的。这是人类首次发现的染色体缺陷造成的疾病,是基因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时的人类,刚刚推开基因圣殿的大门,欣喜惊奇之情如同初到月宫的唐明皇一般:“门窗户帘,全殊异世”,“见其树,高下莫测其涯,枝条直赴三千大千世界…”
从上世纪下半叶至今,快速发展的基因技术为人们勾画一个美好的世界,基因将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想知道你还能活多久吗?监测一下基因寿命吧!想有女人缘?去商店买一款幽默基因吧!基因可以帮你设计最好的大脑、最强壮的生殖器,可以帮你生产兼顾姚明和刘翔特征的孩子,当然咱们不要刘翔脸上的痘痘哦。
其实这样的场景,让很多人不寒而栗。
唐明皇也在月球上感到了寒。《叶净能话》形容月宫:“冷气凌人,雪凝彻骨”。即使再漂亮,皇帝也呆不住了:“寒气甚冷,朕欲归宫”。
基因伦理问题带来的威胁比月宫还要寒冷,人们开始反思。1979年,世界教会理事会表示:出于治疗疾病目的体细胞基因治疗在伦理上可以接受;而出于预防或治疗疾病或增强人类能力的生殖细胞基因干预在伦理上难以成立。紧接着,1980年,罗马天主教会,犹太教和新教的领袖们联台向卡特总统写了一封公开信,对遗传工程的滥用表示担忧。
很多国家的民众也给一直提倡“优生优育”的我们上了一课。1992年,比利时通过了《保险合同法》,禁止保险公司对具有基因缺陷的人提高保费,同时也禁止保险公司对没有基因缺陷的人降低保费。1994年,挪威通过了《生物技术医学应用法》,禁止保险公司使用“基因检测”的结果。
唐明皇最终回到了地上。不过,他念念不忘那来去月宫的法术——“帝专心求法,合掌向前……”
上月球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前些天,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失利的原因终于找到了,全国人民都松口气。上世纪50年代初冯诺提出的“用低可靠元件构成高可靠系统,抵销故障产生的后果”的思想之后。冗余技术理论,已经成为航空设计的重要理念。基因技术也一样,急不得。说不定我们的基因测序里就有些不少冗余容错的设计在里面。
上帝造人之事,其可测焉?
来源:经济观察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