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专栏(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对蛰伏在本方阵营里的“反侧”者,即那些曾起过二心、打算“跳槽”却因故未遂者究竟该如何处理?是“难得糊涂”,还是追查到底,甚至宁可错杀三千,绝不放过一个?
对“跳槽者”的两出好戏
东汉光武帝刘秀早年也曾走过背字,哥哥让人害死,自己顶着猜忌出使河北。本意是避个风头,不料走到半路,才知道河北自立了个据说假冒西汉皇亲的山寨皇帝王郎,手下人马叛逃了一大半,剩下的也是各怀鬼胎,偷着往王郎的“首都”邯郸写了几捆求职信。
风水轮流转,没几个月的功夫,忽悠到一大票河北地方官、土豪支持的刘秀一鼓作气杀进邯郸城,把那个自称姓刘的王郎皇帝送上西天,顺便从他档案库里找到自己部下发出的那几大捆求职信。照某些没写过求职信部下的主意,就该按图索骥,挨个问罪,让这帮墙头草为昔日短视付出代价。可刘秀把大伙儿召集起来,当众点了把火,把那些信一封不剩都给烧了。
据说他这一招叫做“令反侧自消”,功效十分显著,那帮想趁乱跳槽、落井下石的部下感动得热泪盈眶,从此死心塌地坚守本职,对别处的“猎头”再不正眼多瞧一下。
他的这招,后来被树为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信任下属的榜样。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同样截获一大批类似的求职信,他也照猫画虎,演出了这幕当众烧信的好戏,并说了一番比刘秀原创台词更动人的话:“当袁氏强时,孤且不免,而况众人”,意思是,那会儿连我都差点不做老大,转职到袁绍那儿去,大伙儿心思活动那么些,又能有多大罪过!
刘秀、曹操这幕“反侧自消”的好戏委实经典,千百年来常常被大臣、谋士们引用来劝谏君王、主帅,教导他们要宽容、忍耐,不要胡乱猜忌,对部下的三心二意要有一定容忍度,否则就会自取其祸。他们还举出反面典型,比如东汉的王允杀死权臣董卓后,不肯赦免逃回凉州老家的董卓旧部,最终被那些狗急跳墙的残渣余孽殊死反扑要了性命;再比如后唐开国皇帝、庄宗李存朂,因为不肯对一小撮叛乱士兵和被“疑似叛乱”谣言逼得走投无路的大将李嗣源宽宏大量,而是一再用武力威逼,结果假“叛徒”硬生生被逼成真叛徒,李嗣源成了新皇帝,李存朂反倒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这种说教看似理直气壮,实则经不起多少认真推敲,因为相反的事例绝非没有。(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明末清初,北京、南京相继陷落,清朝大军渡江南下之际,逃到福州的明朝皇族唐王朱聿键索性做起了“大明隆武皇帝”,一心想着厉兵秣马,从满洲人手中光复祖宗基业。不料想手下头号实力派———郑芝龙家族一心想出卖这个新皇帝,从清朝人手里换取高官厚禄,新封的一帮文武大臣也纷纷打起跳槽的小算盘,隔三差五往清朝那边写求职信。朱聿键为安抚人心,照着刘秀、曹操的高招,把截获的书信当众烧光。当时倒是换回几盆眼泪和一大片“忠君报国”的呐喊,可没过多久,被他“用人不疑”的郑芝龙就偷偷向清军“出售”了仙霞关要隘,那帮被他轻松放过的文臣武将则迫不及待剃掉头发改换门庭。可怜的朱聿键汉光武帝没学成,反倒被这些曾获宽纵的贰臣们当作“投名状”,献给了新的雇主。
“烧信大法”的必要前提
那么,对待“反侧”者,究竟是应该“难得糊涂”,还是追查到底?(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刘秀、曹操这两大经典“宽容”案例。
这两个案例共同的特点,是两位主事人在与“反侧”者求职对象的决战中,都取得了完胜,对方要么被消灭,要么一蹶不振,基本丧失了翻盘的余地,那些寄出求职信却不及跳槽的雇员们,已不可能再按原计划“过户”。但与此同时,两位主事人的“大业”尚未完成,在全局范围内仅仅获得优势,尚未有十拿九稳的胜势,他们仍在用人之际,要招贤纳士,收买人心。这时候,他们一来对控制这些“不稳成分”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握中”,即便对方有变也足以应付;二来只要控制得当,这些人应能为自己所用,且出于补救心态,干活会更卖力,行为举止也会更小心,而其他人才见自己宽宏大度,也会心向往之。也就是说,用“烧信大法”来“消反侧”,必须具备几个必要前提:局面完全控制,全局尚未太平,本方占据优势。
如果局面业已失控,主事者即便表现得宽宏仁爱,既往不咎,那些心怀叵测者也会觉得你是没办法追究所以才不追究,不得不宽容所以才宽容,不但不会有什么愧悔自省之心,恰相反,他们会觉得已经到了“举大事”的时候,甚至认为与其“裸跳”,还不如“带成果改换门庭”,勾结外患,来个里外一锅端。一心学刘秀的朱聿键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位皇帝和死难的崇祯皇帝血缘疏远,自己又缺乏实力和班底,本来就要仰赖郑家军的武力和文武百官的拥戴,而清朝已占了大半壁江山,谁存谁亡,早已没多少悬念,在这种情况下玩“烧信大法”,等于在给自己提前烧纸钱,给郑芝龙之辈放出“赶紧动手”的信号。
太平天国时期孤军“扫北”,在东西连镇被优势清军围得水泄不通的林凤翔,也曾玩过“消反侧”的计策:当企图逃出连镇、投降清军的部下被抓获,押送至自己面前时,他流泪做自我批评,承认是自己无能,才让大伙儿陷入绝境,然后再讲几句诸如“逃跑是大伙儿的自由”、“生存权最重要”之类大道理,最后让这些人去留自由。他的这种“消反侧”对稳住“跳槽者”毫无用处。据当事人记载,前后有几千人逃出太平军营盘投降,被清方大帅僧格林沁下令“杀敌方能剃头(正式投降)”。最终这几千人中的一大半,在和昔日战友的火并中死于非命。可见,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玩“消反侧”,最终是无济于事的。
由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在如何对待团队中心怀去就、三心二意成员的问题上,必须审时度势,根据形势、情况和实力对比,灵活变通运用“消反侧”之道决定自己的宽、严策略。 (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