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提高亚裔录取门槛不公平”
周佳
眼下,美国大学录取结果正在陆续发榜。相比国内"一考定终生”的制度,国人似乎更倾向于美国“注重考察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教育思路。殊不知,看似美丽的美国高校录取制度,在华人家长看来却“还不如中国”,因为“中国大学的录取制度至少是公平的”,只要分数到了就能上,而美国大学录取的“软性因素”太多了。其中,美国公立大学在招生时普遍实施的“平权法案”政策最受华人家长非议。近日,5万华人联署要求联邦最高法院重新考虑“平权法案”对亚裔子弟升学的冲击,这一事件让美国大学的录取制度引起了更多华人的关注,亦成为华人议论的焦点。
华裔高分生难进名校
美大学录取“软性因素”太多
洛杉矶工业市纪太太的女儿去年以SAT总分近2090分申请洛杉矶加大,没想到居然被拒,最终只能接受第二选择圣地亚哥加大。说起此事,纪太太至今仍为女儿不平。“我女儿考前从来没有一个晚上在12时以前入睡,周末从来不派对,都在上补习班,压力一点都不比在国内参加高考的同龄人轻”,而这一切努力换来的结果却令家长和学生失望。
说到高考,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普遍有诸多抱怨,而对美国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向往不已。殊不知,看似美丽的美国高校录取制度,在美国华人家长看来却“还不如中国”,因为“中国大学的录取制度至少是公平的,只要分数到了就能上”,而美国大学录取的“软性因素”太多了。
“GPA4.3、AP课程修了六七门的华裔学生未必稳进洛杉矶加大,虽然没有明说,但如果是同等条件的其它少数族裔学生,别说进洛杉矶加大,进柏克莱加大都没问题”。纪太太说起这个话题颇感无奈。
眼下正值美国大学录取结果发榜,孩子被录取,家长自然笑逐颜开,但很多人还是坦言对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心里没底”。
居住亚利桑纳州凤凰城的华人工程师郑先生大儿子今年被斯坦福大学和常青藤名校之一康乃尔大学录取。但郑先生透露,儿子同时申请全美近十所大学,但与斯坦福、康乃尔几乎齐名的另一所名校却拒收他,而与儿子GPA排名、SAT考分都差不多的另一位华裔同学,全美前20名大学一所都没录取。
“所以朋友们要我谈教育经验,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讲,招谁、不招谁,重点看分数、推荐信、个人陈述或族裔,这些标准只有招生委员会才说得清楚。”小儿子秋季即将升入11年级,成绩优异不输哥哥,但郑先生表示,对小儿子升入大学的前景仍“没底”,申请学校“好和不好两手准备”。
华人学子读书一向让分数说话,寒门子弟只要发愤苦读,同样可鲤鱼跃龙门。正因如此,学生和家长面对“没有一个明确标准”的美国大学反而有无所适从之感。
在华人高科技移民云集的北加湾区开办课后辅导学校的王女士透露,学校课后、周末的补习班学生历来以华裔、韩裔子弟为主,绝大多数是成绩优异、好上求好的学生。“有的学生刚进来时SAT就已2000多分,但他们想考2100、2200,甚至有的家长直接说想让孩子拿满分”。不过高分不是入学的保证,“现在很多华裔学生考了高分不一定能进好学校,但没有高分肯定进不了好学校,只能把考分越拉越高”。
美国大学录取让人“雾里看花,越看越眼花”,有的华裔家长转而为子女选择中国高考。
从中国顶级名校毕业后留学南加大的华人Sharon,与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美国丈夫Ben有个混血女儿。Sharon与先生商量后决定从一年级开始就将女儿送回中国念书,“高考内容单一,孩子只要用心念书,上好大学没问题。在美国申请大学不仅要考试,还要做志愿者、课外活动、找人写推荐信……太复杂。”而更多的家长则把矛头指向了美国的“平权法案”。这一本来旨在维护少数族裔权利的法案,如今却在华人家长眼中成了影响他们的孩子进入美国名校的绊脚石。
5万人联署签名
华人家长质疑“平权法案”不“平权”
早在50年前,美国在大学、医院、军队、就业等方面就开始实施“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以保障少数族裔在就业和升学方面的合理权利。不过对于成绩优异的华裔子女而言,这一法案却有失公平。
近20年来移民到美国的亚洲人高学历、有才能的比例增多,他们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严格,藤校也成了新一代亚裔移民追求的梦想之一。亚裔学生在成绩方面比其他族裔普遍高出一大截。可是在录取方面,许多名校坚守“平权法案”,考虑种族比例,亚裔学生的录取分数线比非裔和拉丁裔高了上百分,导致较优秀的亚裔学生落榜,反观其他族裔学生却低分录取。
很多华人家庭纷纷抱怨这一政策不公平。
“NBA比赛的球员大部分都是黑人,却没有人说要匀一匀。”一位孩子在上高中的家长刘先生这样说。“因为文化、生活习惯等原因,华人的社区更加注重教育,读书也成为华裔小孩擅长的一个游戏。”刘先生表示,当年提出“平权法案”是为了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让少数族裔能够公平地受到高等教育,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个法案反而成为阻碍“平权”的绊脚石。
为此,纽约、新泽西州华人前段时间在网上发起了“80-20全美亚裔教育基金会”的民调书,力争获得超过5万联署签名,要求美国最高法院审理“使用族裔理由来提高亚裔和白人入学门槛”的做法是否违宪,以维护孩子上大学的平等权利。
纽、新两州许多华人在网上互转这份民调书签名表示支持。“我的孩子就是受害者之一!”女儿今年申请大学的陈太太说,女儿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某基金会提供的4年全额奖学金,却被基金会推荐申请的耶鲁、Cooper Union等三所名校拒之门外,一同获得此奖学金的几位华裔同学也均被名校拒绝。“虽然没有明着说,但有传闻说今年比较偏好非裔学生。”陈太太为此大哭一场。由于错过机会,儿女不但无法使用得来不易的奖学金,还要和普通申请者一样再次递交大学申请,她觉得非常不公平。
投了支持票的王先生说,他儿子今年15岁,在亨特中学读高中,“亨特就是以成绩决定要什么样的学生,我觉得我儿子的努力和天赋得到了认可。”他说,亨特的录取率只有6%左右,而学校里46%都是亚裔学生,是对亚裔学生和家长们勤奋的一种肯定。“不少住在亨特附近的非裔学生觉得他们招生不公平,没有优待非裔,我觉得亨特的做法是对的。”
另一位支持该民调的李先生表示,“看看林书豪就知道了,能靠文化课考上哈佛又可以兼顾篮球,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学生,华裔学生许多都有这样的潜质,在录取上刻意提高亚裔的录取门槛实在不公平。”
在成功获得5万人联署签名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近日表示将重新考虑大学招生中的“平权法案”。消息一出,即引发大纽约地区的华人家长和学生的积极响应,该项饱受争议的政策再度回到大众视线焦点,对于在美华裔学生而言,平权政策带来的到底是福还是祸?
平权政策对华人是福还是祸
反对者:不能让“招生看种族”成为不成文的规定
平权法的实施,到底对华裔和亚裔学生升学产生多大影响;联邦最高法院提出重新考虑,是否会再度冲击华裔学生进入名校就读?
曾担任加大校董的华裔人士李心培坦言,公立大学为顾及各族裔学生,在招生时所采取的平权法,事实上在实施中并不“平权”,尤其针对学业成绩好的华裔和亚裔学生而言,并“不公平”。
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总统约翰逊签署了《民权法》(Civil Right Movement),当时主要是保护美国非裔,取消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制度,让非裔享受与其它族裔一样的平等权利。“现在所谈及的平权法就是从《民权法》引伸出来:给予非裔在就业、求学等各方面的优惠。由此可见,平权法的提出,其用意和出发点是正确的,也得到了社会民权团体的肯定和赞同。
“但是,早在20年前我就发现,平权法事实上并不针对白人,而是‘歧视’所有在各个行业表现突出的优异族裔,其中包括犹太裔和华裔。也就是说,平权法变得‘不平权’了。”李心培坦言。
他说,当时依照该法,许多亚裔学生被排挤在外,“理由是人数太多了,导致众多优秀的华裔学生状况很惨,无法进入加大系统各大分校。我是唯一在其中做了大量工作的。”
李心培进一步指出,担任加大校董后,他与另外一名非裔校董沃特(Walt Connerley)于上世纪90年代初支持推荐209提案,明确指出今后加大在招生中,禁止考虑种族的成分(因素)。而上个月联邦最高法院所要重新考虑的、围绕的也就是这方面的议题。
新泽西华商会总顾问刘心生则认为,这不仅是族裔不平等的表现,更是对人权的无视。“招生看种族”一旦成为不成文的规定,将直接影响在美国的亚裔及世世代代的子女。
某中文学校的谢老师认为,各族裔都有自己的专长,没必要如此平权。如非裔擅长体育,这是亚裔的弱项。如果要绝对平权的话,NBA也应该吸纳5.8%的亚裔运动员。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亚裔擅长读书,结果录取受限。世界一流的名校录取了更多没那么擅长学习却因种族优势被录取的其他族裔的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势必降低毕业生水平。长此以往,如何保得住世界一流名校的地位?
多元化的学业环境对学生有益
支持者:有实力有能力的学生,学校自会录取
不过,也有华裔学生支持平权法。家住旧金山、现就读于洛杉矶加州大学的张铭乐表示,较多的非裔、拉美裔学生家境贫困,不能如亚裔或白人学生一样在家庭支持下获得充分的机会及培育。因此,大学理应为这些成长时缺乏帮助的学生做出适当的提携。尤其是,印地安土著如今人口越来越少,如果能够让这些印地安土著的子女入读大学,将大大有助他们提升民族骄傲感。
但是,若为这些少数族裔增加学位,亚裔学生的学位不是自然会减少吗?张铭乐对此却不以为然。他说:“有能力、有实力的话,也不在乎缺少了那几个学位。如果你真的是表现优异,学校仍会取录你。”
张铭乐认为,多元化的学业环境带给学生的影响,正面大于反面。他说,与不同种族的人沟通,虽然可能暂时来说对自己将来就业或在社会上发展的帮助不太大,但是,多认识不同背景的人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与见闻,提升修养及内涵,对个人本身是一大裨益。
数年前从戴维斯加州大学毕业的邓倩欣也称,大学的多元化环境对她起了非常重要的实质作用。她表示,在大学时,曾经想申请同辈辅导员的职位,但是她当时缺乏美国文化背景,若要辅导其他族裔的同学会有相当程度的困难。
不过,就读大学四年过程中,邓倩欣接触了许多不同背景的同学,加上在不同的学校及非牟利机构工作后,累积到越来越多与不同种族的人相处的经验。如今她身为就业顾问,要为不同族裔的客户服务时,已能从容应付。
关于“平权法案”的争论还在继续,华人到底该如何自处,贝尔维尤市市长李瑞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这段话应该可以给大家一点启示:“这是一个平等和公平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总是在追求平等和公平,但要做到绝对平等和公平是很难的。让各个族裔的人都能接受到名校教育,是体现了平等的原则,但由于各族裔所占的比例不同,聪明才智也不一样,便形成了录取分数线不同的现象,这又违背了公平的原则。有一些高校就是‘择优录取’的,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但分数线又把部分族裔挡在门外,这又违背了平等的原则。当平等和公平发生矛盾时,就要看哪个对社会更重要,需要社会各界制定这个游戏规则。华人若要成为真正的赢家,就要积极参与政界和主流社会的活动,参与制定游戏规则。”
专家预测
联邦最高法院对“平权法”
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谈及联邦最高法院对“平权法”可能做出的裁决或解释,李心培个人认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他表示,“我相信有关实施‘平权法’的争执今后将会不断持续下去,不会因为最高法院的重新考虑而改变现状,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
有的家长则对此做了深刻的检讨。他们认为亚裔只关心自己的生活,对政治、社交活动、捐赠和义工活动不够关心。他们花了很多钱培养子女,却不舍得捐赠。校友捐款是许多名校的重要经济来源,大学多招亚裔学生,无疑是自断财路。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大家团结起来,多为社会做些有影响力的活动。
与此同时,很多白人认为,自己像亚裔一样也受到了歧视。很多人认为,美国各级政府在招工的时候都会照顾少数族裔。当与其他族裔候选人竞争同一职位时,白人就算更优秀都很有可能会失败。政府的政策是保障少数族裔的人享有从事政府工作的机会,而这一政策已经实施了几十年了。这看起来是公平的,但却违背了“择优录取”的原则,这是“逆向歧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