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就给个座儿(法眼)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07日 04:19  国际金融报微博

  就给个座儿(法眼)

  【新闻背景】

  《中国新闻网》转《福州晚报》消息,有网友微博曝料,8月3日上午8时许,301路公交车到双抛桥站时,一老太太带小孩上车,坐在第一排的姑娘主动让座,老人迫不及待地抢着坐,肘部还击打了给她让座的姑娘。事后她不仅没道谢还责怪姑娘,还说对方本来就该给她让座。该微博引发网友讨论,许多人都称有类似遭遇。也有网友认为,不应该一棍子打死所有老人。福州市委文明办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网友对这件事的讨论,充分说明了大家对文明的关注和重视。希望年轻人多为老人考虑,老人也应当向让座者道声“谢谢”。

  越是基本、越是常见的伦理问题,就越会让人犯迷糊。往往是公说公的,婆说婆的,偏偏还都有理,让人无所适从。即使有一套所谓的通行规范,也会发现,它约束现实时力不从心。公交的规则人尽皆知,要给老弱病残孕和抱小孩子的乘客让座,但人们在遵守这种规范时,却基于不同的理由,于是产生了分歧:礼貌和人道是常见的两种说辞。

  礼貌的古义其实很有内涵,大约是指人在守礼的时候既要和颜悦色还要发自内心的快乐,所以侍奉双亲要“色养”,不能冷暴力,在祭拜祖先和神灵时要“祭神如神在”,不要打马虎眼。如今礼貌一词的侧重转移到“貌”字上,大约指外在的言行举止要合乎规范,至于内心的想法,不作专门要求。

  由于礼貌已经不能形成精神的自我催眠,所以在公交上就难免不能“色让”,又或者在让座时有些犹豫,既是要权衡对方是否达到“老弱病残孕”标准,又希望另有人站起来使自己无让座的必要,成全自己的体力和“良心”。人在“礼”与“貌”分裂间的挣扎反复,让我们明白,无论是过去的礼还是今天的貌,都不能真正解决伦理难题。

  人道是个复杂的概念,现在主要指尊重人、爱护人,提倡慈悲,拒绝残忍。用在公交伦理上,也有一定的作用:坐在座位上的年轻人,不要对别人特别是弱者的痛苦熟视无睹,否则自己就失去了做人的资格。这本来并非要实现很高的目标,但却要道德的主体自我拔高到一个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以区别于庸人,并不实用。而且,人道一词常给人这样的暗示:我本来没有相应的义务,是我自己境界高才这样做的。换言之,如果心情不好,可以不做。

  当然还有一种中国土生土长的人道,即推己及人。见到别人家的老人、孕妇、病人、小孩站在公交车上晃晃颠颠、脸青唇白、吃苦受累,便联想到自己的家人,并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去照顾。这种办法,虽然明清小说里也常用来戒淫戒色戒风骚,却合乎人情,可堪一用。不过前提必须是自己的家庭里也能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德。其副作用则是,它无法解决己与人的矛盾,譬如新闻中的当事人。

  上面说到的古代伦常,其实已经切近问题的实质了。古人在父子、兄弟、夫妇之间规定了义务,其实是要标明他们各自的位置。摆正了位置,也就规定了义务。公交伦理需要解决的也是这个问题。一个社会的年轻人与老年人,他们互负什么样的义务,决定于他们的位置。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不定、问道于盲,求助于礼貌、人道等工具性价值无果,才让一个在公交车上让座的小事情变成一个社会伦理大问题。

  现如今的老年人又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呢?当然不能一概而论,但新闻已经给我们足够的信息,其中的老太只能处于被评论且无还嘴之力的位置,因为微博或网络是掌握在年轻人手中的。因此,基于这样的力量对比,在论证代际正义时,年轻人可以从容谋划,在他们自己成为老年人之前,不虞有抢班夺权的危机。

  此时,再讨论年轻人与老年人彼此负有什么样的义务,似乎并不忠厚。而那些口口相传的理由也显得苍白无力。道德规范若没有功利的底子,多半会成为大话空话。《红楼梦》中的贾母手里倘没把钥匙,怕不会有那么多的孝子贤孙早请示晚汇报。工业社会里,很多老年人过早地被剥夺劳动的权利,沦成为经济负担,这足以让很多年轻人的胆气壮起来。基于此不难想见,年轻人在让座时或多或少会有那么点心理优越感。

  除了接受或拒绝别人的让座,我更常看到是老人们赶最早的一班公交,或去登山、溜鸟或上老年大学,也许他们正要避开年轻人上班高峰的拥挤。在车上碰到了,他们大大方方地坐下来,热情地打着招呼,说社保、谈健康、侃往事、夸儿孙,是那么的热络又充满活力,那么地容易高兴起来。我想,老年人本可以舒心一些,可爱一些,只要给他一个座位。

  至于肘击事件,想想孔子对曾子的点拨罢,不如避着“铁肘”,免得“陷老太于不义”,如何?

分享到: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