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和WhatsApp有潜力成为新一代全球化平台
本报记者 佟文立报道
从早期的计算机附属品演变成为独立的具有核心技术价值的软件业,能够称得上“平台”型的软件产品屈指可数。综观近30年计算机产业历史,成为产业事实标准的微软[微博]公司操作系统和为推翻微软公司垄断地位而集结形成的应用软件开发语言JAVA阵营可能是能够得到公认的两大平台型软件。
不过,移动通信软件有潜力成为新一代全球化平台,这是互联网实验室在近期发布的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行业发展报告中公布的预测。
目前,从全球发展来看,在即时通信领域,美国Skype、雅虎通及MSN席卷全球,但均有8-13年的发展历史;在网络社交(SNS)领域,美国的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风靡世界,发展历史为6-8年;在搜索领域,Google居于全球统治地位,但其历史已达到14年。与这些成熟期的全球化平台对比,微信类移动通讯软件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其中,微信和WhatsApp有潜力成为新一代全球化平台。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使计算机与通信界限的日益模糊,软件的价值早已超越应用软件的存在是为了使用计算机的计算能力。通过Facebook和Google成功经验可知,当互联网平台发展成为具备全球化、平台开放化特征时,互联网平台将成为重要的社会资源。Facebook平台化的产业生态效应促动产业发展,衍生创业机会,带动就业;全球网络的大数据可用于全球恐怖网络的预测追踪;Google的搜索数据可用于预测传播疾病的散布;洞察社交网络的网民言行甚至被用以改善公共政策。
2012年,韩国江南style文化的成功输出,就得益于全球化的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发挥显著的作用。从2012年7月15日到2013年 1月16日为止,上传到美国视频网站YouTube的韩国歌曲MV《江南style》迄今已被点击接近12.5亿次。全球各地的明星、网友在Twitter、Facebook等全球化社交网络平台上推出各种本地版《江南style》,更使其从一个文化产品变成了一个全球性文化事件。
“它已变成帮助推销韩国出口商品,包括饮料、化妆品乃至电器的文化品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如是评论。
互联网实验室董事长方兴东[微博]博士对记者表示:“中国互联网有个20倍理论,过去10年中国互联网网民增加了10倍,上网时间增加了2倍,未来8年或者是10年中国的网民还会增加2倍。但上网时间会增加10倍,还是一个20倍的力量。微信的发展正好印证这个理论。种种迹象表明微信类产品是互联网有史以来最野心勃勃的产品。现在它已经把短信、即时通讯、语音通讯、视频通讯等各种应用集成在一起。未来的网络时代网民拥有微信就可以拥有一切。微信的诞生,顺应了两大历史性的趋势。一个是即时网络数字的出现,第二是吻合了全球IT半个世纪以来的最大的力量转型。”
不过,任何新技术的产生总是伴随负面作用,正如互联网预言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曾经所言,任何强有力的技术都会被强有力地加以滥用。换言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滥用,说明这种技术本身还不够强大。陌生交友引发社会问题、信息过载造成垃圾信息、个人网络隐私保护等社会问题一直就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存在,不过移动通信软件类网络技术所带来的传播能力更是让很多国家不得不采取管制措施,脸谱和推特等美国互联网公司至今不能在很多国家落地。
对此,方兴东博士表示:“任何一款新型的技术,都会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手机如此、短信如此,微信也不例外。可以设想,如果电话滥用变成骚扰工具,则构成侵权,那么,滥用电话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微信也是如此,可以同样加以规制。”
方兴东博士还认为:“从法律法规角度来看,尽管明确针对微信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个空白,但是,由于我国网络立法主体甚多,有关部门颁布了大量行政规章,此外还有数量庞大的通告、通知、制度和政策类的规范性文件,这些法律法规能够有效地对互联网进行管理,也基本能够对微信加以规制。当然,有关立法需要在局部做出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