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涛 (北京)
能源合作是近年来中国和俄罗斯双边关系中的最大热点,并随着双方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逐步调整战略重点而持续升温。2013年开年以来,中俄两国政府高层和能源行业往来密切,习近平主席和普京总统的莫斯科会晤则宣告中俄能源合作新一轮高潮的来临。油气、经济和安全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三个核心问题,也是两个世界大国政治博弈的关键所在。
本轮能源合作焦点在于中方加大投资和俄方提高供给。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国海洋石油三家公司将分别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合作,参与俄罗斯境内油气田的开发。这些油气田项目可能集中在远东地区。俄罗斯可能在目前每年向中国提供1500万吨原油的基础上再增加900万吨,而其中700万吨通过与哈萨克斯坦之间的三国换货贸易来实现。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将准备从西线向中国供气,而双方的油气贸易很有可能配合着融资贷款项目。
中俄两国在能源供求——特别是油气供求方面的巨大互补性让两国的合作逐步深化。但是,中俄能源合作中的经济因素总是让位于政治博弈。虽然中国和俄罗斯都根据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力量对比和美国“重回亚太”的国际新形势调整了各自的战略重点,加强了彼此间以能源为主的政治经济合作,但是两国地理位置过于接近、社会文化差异巨大、人口情况各不相同、历史问题无法回避等大量地缘政治因素,让双方对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安全问题的能源合作始终非常谨慎。
对中国而言,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既要保证持续稳定的能源供给,又要保证合理低廉的能源价格。在中国目前构建的三条陆上、一条海上能源通道中,俄罗斯可以从东北部和西部两条陆上通道向中国提供油气,俄罗斯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是中国投资和企业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
与此同时,不过分依赖任何一个供给者是中国从国际能源市场风云变幻中学到的宝贵经验,而追求合理的能源价格——特别是地区市场定价的天然气价格——则是中国在两国能源合作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欧盟由于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而屡次陷入政治外交困境的前车之鉴决不能忽视,同时,中国也在谋求用中亚天然气和澳、加液化天然气来对抗俄罗斯用欧盟价格来向中国供气的企图。随着西部、西南部两条陆上能源通道的全面建成,中国在中亚和中东油气的支持下将获得更多的谈判筹码。
对俄罗斯而言,能源和武器是其仅有的两张王牌,是进行大国外交和实现地区目标的最主要政策工具,决不能轻易让步。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俄罗斯对抗欧盟东扩、约束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平衡东亚局势的关键,俄罗斯更倾向于把它和中国之间的能源合作放在整体能源战略和周边安全战略中去考量,而非放在中俄政治经济合作的特殊框架下去单独对待。
此外,虽然迫切需要开发本国高难度北冰洋近海资源,俄罗斯更倾向于和欧美公司合作,不希望让中国企业过多地参与到其国内资源开发。
虽然从经济角度来说,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对于能源合作这种涉及利益巨大、持续时间漫长、双方风险极高的特殊经济活动,经济考虑必须在结合安全分析的前提下,与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紧密交织,最终取决于政治博弈。就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能源合作将在近期重大突破的基础上稳步发展,在长期则受到两国力量对比和战略目标变化的影响而随之做出调整。
(作者曾任欧盟委员会访问学者,现任职中资能源公司,主要研究欧盟与俄罗斯能源贸易、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