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板蓝根

2013年04月14日 13:30  新金融观察报 

  新金融观察报

  简介:板蓝根,最近很火,因为H7N9。从非典之后,国内每次疫情来临,板蓝根的价格都会随之波动。然而,这一次,板蓝根的“万能”遭遇到了挑战。

  “神药”板蓝根

  板蓝根又火了,随着H7N9。

  症状是:出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有关板蓝根的段子。处方是:板蓝根是“万能”的,从佐餐到入药;从人用到鸡食。于是有了——“神药”板蓝根。

  这是板蓝根最好的时代,它能抵御从非典到H7N9,以及与此相关的任何流行疾病。这种被奉为神药的植物,总能在关键时刻成为炙手可热的药品。

  事实上,在中国,板蓝根抗病毒具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收载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但留在大多数人记忆中的板蓝根,却源于发生在2003年的那场非典。

  当然,对于从事板蓝根生意的人而言,2003年,是比非典更可怕的梦魇。那年,板蓝根作为中药材,其每公斤的价格一路飙升至60元。囤货、惜售,夹杂着黑市交易。在那场注定高风险的生意里,有人倾家荡产,有人富甲一方。

  10年后,当H7N9再次给板蓝根带来“机遇”的时候,市场没有想象得那般躁动。正是当年那场生意的溃败教训让如今的药农、经销商理性很多。

  有意思的是,尽管板蓝根抗病毒效果显著,板蓝根颗粒也成为国内最常用的抗流感病毒中成药之一,但板蓝根抗病毒的药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却一直没有解开,成为中医药界最大的未解谜之一。

  或许恰是因为谜底没有被解开,当病毒来临的时候,板蓝根才会依旧被奉上神坛。新金融记者试图从市场和经销商那里探寻一下“神药”的运作轨迹,可惜的是,就如中医药界不能解开板蓝根的“谜底”那般,“神药”板蓝根依旧神奇。

  新金融记者 郝博闻 陈一昀 淮纯菊

  板蓝根遇冷

  新金融记者 陈一昀 安徽报道

  板蓝根上游市场的价格并没有如同10年前那般剧烈震荡,即便是在产业链最源头,在经过一番小躁动后也趋于冷静。

  ■ 回落

  4月8日,在去往安徽亳州调查采访前,新金融记者从亳州十九里镇张庄一位临时做板蓝根生意的中间商处得知,该村有60多家农户从事板蓝根饮片(将原药材初步加工或炮制,达到一定质量标准,可直接用于配方的中药)经营,而最近一两天的行情是,“走势紧张,供不应求,刚晒干就被卖掉了。”对于前来收购板蓝根的人,他如此形容,“人流混乱,进村就能见到收货的。”

  市场的变化往往比想象中快。

  还没等农户回过神来,板蓝根已经沦落到“有价无市,禽流感用不上,没人买”的地步。

  4月10日,在距离江苏省卫生厅将板蓝根列入预防人感染H7N9禽流感一周后的时间里,随着此说法公布后一两天即被推翻,亳州市场上的板蓝根价格在经历“过山车”般的小高峰后转瞬便回落至几乎原点。

  上午8点多,从凌晨4点便开始摸黑交易的十九里镇药材街依旧熙熙攘攘,这是当地有名的药材交易集市,每3天1次,从凌晨4点持续到上午10点。

  来此交易的多是本地人。卖家是附近村里的农户,他们自家种植药材,洗净、晾晒后拿到这里来卖;买家则多是中间商,俗称药贩,他们在遇到中意的货品时,往往会一边抓起一把药材,看颜色、摸干湿度,一边操着一口流利的亳州话与卖家讨价还价,他们来此的目的多是收货,将收来的个子(土语,行话,指原药材,一个一个、一根一根的意思)加工成饮片,再转到大药行也就是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去卖,赚取差价。

  事实上,十九里镇药材街并不是板蓝根交易量最大的集市,亳州也亦非板蓝根最大的产区,但由于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位于此,即便这里远离板蓝根两大主产地——甘肃和大庆,也并不妨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板蓝根在产业链源头的价格波动。

  拥挤的十九里镇药材街上,接连不断地有载满药材的货车从身边经过,但显然板蓝根已不是主角。

  还是可以陆续看到板蓝根的身影,但货已不多,即便偶尔一家有大包成堆的板蓝根摆在那里,也鲜有人问津;即便有人询问价格,也会再三犹豫,成交率已降低至平时。连带着本就低廉的板蓝根上部的大青叶也显得格外冷清。

  “前几天要卖的几乎都卖了,都是卖高价的。”当地一位药材中间商赵林(化名)回忆起几天前的情形,“涨价的时候,有的存起来不卖,有的乱要价,有要18、20块的。”

  但最终的成交价格是14块/公斤,这是前几天板蓝根个子炒出的最高价。但很快,“公开出来预防禽流感病毒没用到板蓝根,这个价钱就不涨了。”按照4月10日的行情,即便也有卖家提出13块/公斤的价钱,但多数还是稳定在11块/公斤或者略低几毛钱的价格成交,“要是不公布的话,板蓝根估计会涨到20多块。”赵林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

  在十九里镇药材街采访期间,新金融记者恰好见证了一宗生意谈成:成交价格为10.6块/公斤,量不大,半包多点。因为量少,板蓝根被倒出来验货,个子有大有小,还掺杂着些许尘土,买家不时地拨弄着板蓝根查看。

  “大小都有,10块零6毛收货,也不便宜,这东西没涨价的时候也就是9块钱。”赵林说。

  而同一天大青叶的价格是每公斤不到3块钱。但即便是低出板蓝根许多,也少有人问津,甚至在临近集市结束不足一个半小时的时候,有些大青叶还是首次被问起。

  “药性不大(大青叶),比如说投5斤的叶子,不如投1斤的板蓝根,叶子跟根茎毕竟不一样。”赵林说。

  ■ 关联

  在板蓝根源头价格发生戏剧性回落的同时,影响全国价格波动的交易市场也上演着同样的戏码。

  在媒体将江苏省卫生厅有关板蓝根有预防功效的内容公布于众后的第二天——板蓝根个子上涨到14块/公斤。同一天,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下称大药行)上的板蓝根饮片也瞬间飙升至最高25-28块/公斤,而此前一天的同品类价格还保持在13-18块/公斤不等。

  “就那一天的行情,农历2月25日(阳历4月5日)。”大药行一位板蓝根中间商表示,隔天便开始掉价,“掉了两块钱。”

  即便已有掉价趋势,但20块/公斤以上的高价位仍维持了两三天的光景,“前两天涨得高的时候,卖21、22块,那两天都抢。”有板蓝根中间商描述说。

  “就那两天,人们有些恐慌,都想买点板蓝根熬药喝,预防。走货的都是医院、药店,因为老百姓要买,它们没货,来市场进点货。”在大药行从事板蓝根生意10年有余的李牧(化名)分析说,这次禽流感没有人传人,板蓝根不会有太大动作。

  大药行有上下两层,楼上是出大货的,多面向药企和需求大的中间商,楼下的出货量较小,通常以医院、药房等散户为主。李牧所在的位置在楼下,他坦言,即便是那两天高价横行,实际上也没卖多少,控制住了。

  截至4月10日,大药行板蓝根饮片的价格已降至高出涨前水平1-2块/公斤。虽然较涨前略高,但不少中间商都表示,“一到两块都不算涨价,板蓝根每到春季价格都会涨一点,因为临近夏季,用量大,需求者多,价格自然高一点。”

  大药行内不少板蓝根中间商的从业经历都超过10年,他们见证了这10年间每当疫情来临时,板蓝根饮片的供求变化与价格浮动,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2003年非典。

  关于非典时期板蓝根饮片被炒到的最高价位,行内有多种说法,“非典时最高价也就20多块”、“非典最高卖33块”、“非典的时候50多块,55、60块”……

  有资料记载,2003年非典爆发,板蓝根身价再度百倍,升至30-60元,人们购买一点也不嫌贵。而此前,1997年底至1998年3月,上海甲肝的流行已经使板蓝根创下辉煌业绩。

  不论2003年板蓝根的最高价位升至几何,不可否认的是,当时人们对板蓝根的疯狂购买,以及无数个突然冒出来的中间商为板蓝根而拼了个你死我活。

  “非典的时候才厉害,人们跟傻了一样,都乱买。”说起那时候,李牧记忆犹新,“那时候哪有正价啊,人都不冷静了,市场上有货是有货,这个传到那个,跟击鼓传花的一样,你买我的,我买你的。”

  在不少人的记忆中,一些人在非典时期因倒卖板蓝根而获益乃至暴富,殊不知,结局相反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跳楼的也多,买了货压着,后来国家一控制,掉价,完了,赔干净了。”李牧直言,“本来只值10块钱一斤,你100块钱买的,卖的时候也只能卖10块钱一斤,能不赔钱?”

  在非典过后的3年内,板蓝根价格一直处于下降状态。“一直掉价,掉了3年,掉到7-8块/公斤,当时个子、片子(即饮片)差价没多大。”李牧说。

  另有数据显示,2004年末,板蓝根个子已经到了2.5-2.7块/公斤的低价。

  其后,尽管板蓝根仍未能彻底摆脱非典留下的市场后遗症,略显低迷,但不得不承认,2005年禽流感与2008年小儿手足口病的相继发生,使板蓝根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即便它一直是疫情市场的宠儿,在经历数次风波之后,人们已经愈发冷静。“现在接受非典的教训,价格已经不动了,多少就是多少。”一位板蓝根中间商说。

  李牧也感慨,“经过非典以后,人都平静多了,冷静多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你看现在的市场还是正常运营。”

  ■ 空间

  之所以在非常时期会出现太多的中间商,无非是在一买一卖间有利可图,但利润的空间有多大,是正还是负,很难说。

  在亳州,像赵林这样的药材中间商不在少数,他们通常专注于一种药材。对于从小在药都长大的他们而言,同时熟悉几种药材并非难事,何况是这些年时常备受关注的板蓝根。

  一旦有好的商机到来,他们并不排斥做个临时的中间商。但只怕出手的时机不佳,所谓的商机也就变得不那么好了。

  2011年,赵林以12块/公斤入手一批10吨的板蓝根个子,本想小赚一笔的他没有料到,当年板蓝根个子的最高价位也不过12块多/公斤,他是在最高价时收购的,还来不及转手,“后来掉价了,卖不掉”,他还依稀记得,当年的最低价是7块/公斤,“赔了7万块。”

  这种囤货失败的例子,在亳州一抓一大把。

  “亳州搞房地产开发的、开宾馆的,全部都存药材,在仓库里面存。”赵林说。

  板蓝根的存放很有讲究。据一位药材中间商介绍,尤其夏季,板蓝根一怕虫蛀、二怕霉变、三是干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而一旦生虫,便意味着掉价。生虫后,确实想卖的话,“市场价15块,你比市场价便宜5毛钱,就很好卖,因为走大货走药厂的一次性就是二三十吨,这就便宜不少了。”上述中间商说。

  遇到这种情况,行内还有一种不折价或者说赚差价的办法,比如中间商向药厂交货,“交10吨,买8吨好的,放2吨次的,看不出来,差价也上去了。”赵林说。

  当然,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谁都不愿将自己买来的板蓝根因存放问题而掉价。在业内有一种共识,那便是存放时放些硫黄,“放下面,过两个月熏蒸一次。”赵林说。

  大药行一位板蓝根中间商也表示,“这都找硫黄熏,没有不找硫黄熏的。”但同时他也表示,硫黄只存在于板蓝根表面,用清水即可洗净。

  在大药行内,新金融记者确实见到有药商随手选取几粒板蓝根饮片,用杯底水洗净后冲泡来喝。

  对于这一现象,李牧坚持认为,“这都没熏,现在市场趋向于无硫黄,现在是一个过渡期。”

  药商们都明白,“现在国家控制了,所有药材都不能用硫黄”,但如果不使用,药材又容易变色,也不宜存放。

  赵林向新金融记者透露,在十九里镇药材街附近的一间冷库内,存放着1000多吨板蓝根。像这样存放药材的冷库在亳州有多个,属于收费性质,论平方或者吨位,一般一吨几百块。

  此外,赵林还了解到,其中一位冷库的老板在自己冷库中存了50吨板蓝根,“20多块存的,还没有卖。”

  不仅板蓝根,药材间的囤货现象十分普遍,赵林经营的某药材品种,目前市场价20多块/公斤,“一个老板存了100多吨,都是40多块存的。40多块存的多得是,就在冷库里放着。”

  冷库是这些老板自家开的,存货无妨,至少无需存放费用,但为何这些囤货商出现这种情况,赵林的理解是,“现在买药材,盲目跟风的多,比如说看这个涨了,他就买,买完之后,掉价了,卖不掉了,就放着。赔钱他不想卖,反正这个钱,人家无所谓。”

  按照一亩地种植一百余公斤板蓝根计算,农户一年的收入大概在一亩地1000块左右,相较于亳州主产的白芍和牡丹,平均每年一亩地收入约2000块,种植板蓝根实在不划算。

  而就中间商来说,“都是赚差价,1公斤赚5毛钱、1块钱,赚不多。”李牧表示,生意好的话,一年比打工强点。如果遇到疫情或其他因素涨价,“就看涨多少,涨一块赚一块,看库存量了。”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李克强:在半岛挑事无异搬石头砸自己脚
  • 体育科比跟腱撕裂休6至9个月 绝不现在退役
  • 娱乐歌手羽泉夺冠引争议 林志炫输在身份上?
  • 财经专家:财政对社保投入太少造成养老金缺口
  • 科技史玉柱裸退:跨三大暴利行业的话题商人
  • 博客萧锐:唐慧案期待不打折扣的正义
  • 读书比世界末日更可怕的预言:大流感
  • 教育水果考倒30多名研究生 考官请吃无人吃
  • 育儿保姆喂果冻噎死幼童 家政公司判赔78万
  • 陶冬:黄金价格落魄 美国数据走疲
  • 文显堂:人民内贬外升 亏了自己富了别人
  • 时寒冰:黄金的沉默与辉煌
  • 杨东辉:黄金超级牛市宣告结束
  • 张捷:戳穿郎咸平皇帝的新衣
  • 曹凤岐:IPO重启的是与非
  • 管清友:中国复苏内生动力不足
  • 谢百三:五年前不买西湖房 肠子都悔青了
  • 杨涛:如何看待美股指数屡创新高
  • 安邦智库:日本走再独立道路的货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