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王朝覆灭的经济学解释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 22:09 中国科技财富
文/ 经济学家 周勤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不容置疑。但是,秦国从一个北部小国在一百四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膨胀,并在秦王嬴政的手中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基本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基本格局。但在秦始皇建立强大秦王朝仅十五年就迅速灭亡,原因何在?这里给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 秦始皇为保其万世之基业,在统一六国之后,迅速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体制在全国推行。采取统一军事、行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法令和措施。包括重新划分国家的行政区划,实行四级管理制度,统一行政体制;统一文字,采用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距等。实际上大部分措施在商鞅变法中就在秦国开始实行,并使秦国迅速崛起。但是,这些也是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秦王朝统一全国的行政体制,增加了科层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秦国原有的三级管理体制基础上,增加了郡的设置,使得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按照威廉姆斯的逻辑,组织层次的增加,会使产出增加,也是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是,郡的设置不是简单增加一级组织设置,秦王朝设立36郡,远至海南,广东和云南,而秦国不处于当时中国版图的中心,所有的法规和条例实施成本是巨大的。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希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统一文字遭到六国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强制制度变迁中的成本之一。秦代统一文字是汉隶的基础,最终使楷体字成为通用文字,直到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六国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政治统一就难以长期维持。在造成政治和文化统一所有因素中,文字的一致性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但是,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一般性,就是在无明确理由的情况下对不同个人有歧视性差别对待。很明显,文字的统一,必然导致对不同国家和教育背景的差别对待,况且秦国偏居北隅,文化的发达水平远不及楚鲁两国。尽管文字统一的思想是一个极负前瞻性的决策,但是繁琐的秦国小篆也加大了交易成本,至汉以后中国文字统一为汉隶也说明这一点。统一文字必然遭到六国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强制制度变迁中的交易成本之一。二是确定性,就是对所得正常的人都应能清晰地看懂制度的信号。文字的强制统一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但是就当时的经济水平而言,短时间内完成文字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这也就造成六国民众不确定的因素,难以看到文字统一的清晰的制度信号。三是开放性,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为对新环境作出反应。统一文字并不考虑六国文字的原有基础,而且以其中最为复杂的秦小篆为基础,从文字的发展看,汉隶的出现是对有效制度的最好解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简化文字以便于在行政文书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行为者自觉的行为。显然,秦小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