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亮:环伺南海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8日 14:16  中国经营报

  方亮

  它是黄土中国通向蓝色世界的唯一脐带。这片千百年来毫无争议的海域却因各种政治势力的插手,而成为各国角力的舞台。

  曾任蒋介石政治顾问的美国著名汉学家拉铁摩尔在《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中认为,无法让中国人建立农业社会经济模式的地理环境便是中国的边疆。所以,西北的荒漠、高原,北方的极寒和东南的海洋,所有这些将精耕和粗耕排斥在外的自然环境都成为中国人难以逾越的“天然长城”。相比于其他,海洋更是因为完全缺失土地概念而干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着“背景”、“后方”的角色。习惯了向陆而搏的古老中国终究不曾将其作为主要舞台,而难以实现陆权大国向海洋强权的转变。

  但大航海时代终将到来,当列强涌入,国人开始真正的开眼向海。重压之下,他们在摩拳擦掌等待与浪相搏的同时也在辽阔的海洋上默默地勾画着蓝色的国运。向东,跨过日本列岛之后便是浩瀚莫测的太平洋。唯有那条自古以来因为东南亚陆路上深沟峻岭的阻隔而被探索出来的南洋水路才是维系蓝色国运的脐带。自此,南海成为国人向洋求索的永恒方向,任欧亚大陆的东端如何风云变幻,远至曾母暗沙的长长水路都被国人竭力维护。当越南人大搞军事演习并历史性的恢复征兵令而让南海吹来的海风充满火药味时,国人第一想到的仍是那根维系国运的脐带。百余年来,无论国运鼎盛还是衰竭,此种情怀不曾改变。

  民国与清廷的南海接力

  有一些事情可以用来彰显大国身份,比如耗费甚巨的远洋巡航。俄罗斯从泥潭中走出来后用这种方式宣告大国回归。曾经辉煌的大清帝国在被日本人击败之后也选择了用这一方法展示自己仍然残存的运命。在那场为清帝国和大清海军敲响丧钟的甲午海战中,让国人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师灰飞烟灭,南海水面上下200多个岛礁的命运开始风雨飘摇。但清朝气数未尽,在大限到来之前,它还要上演一出类似回光返照的大戏。

  一场风暴将一位名叫西泽吉次的日本人吹到了南海岛屿中的一个——东沙岛上。阴差阳错之间发生的这次相遇给这位日本商人带来了意外之喜。除了中国人留下的祠堂和墓碑,只有一群毫无官方背景的中国渔民在那里活动。而岛上最为丰富的却是磷质矿砂。西泽将其贩卖至台湾,获利无数。他的脑中自此萌发了将东沙岛据为己有的念头。

  当西泽再次到来后,祠堂被焚毁,墓地被开掘,渔人们熟悉的岛屿被划成禁区,大清子民们在鸠占鹊巢后无奈地收起了渔网,将日本人再次入侵的消息带回了国内。

  时值“抵制日货”浪潮刮遍全国,因丧权辱国而倍感羞辱的国人丝毫不能容忍任何的外侮。渔民们的遭遇点燃了又一场抗议浪潮。在阵阵怒吼声中,清政府终于做出了反应。两江总督与两广总督一同介入调查,在铁甲舰飞鹰号确认日本人已经控制了岛屿之后,奏疏被递至京城。清政府在此事件上破天荒的采取了攻势姿态,向日本发起了外交攻势。最终,1909年,决定将力量集中于中国北方的日本政府与大清签署协议,承认东沙岛归属中国。自此之后,清政府持续派船对东沙群岛进行巡航,在岛上重建祠堂,保海岛平安,书写了清朝外交和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毫无疑问,清政府的这次强硬意义深远,其影响远播后世。

  中华民国从清政府手中接下南海这个盘子之后所遇到的境遇要比当年更加紧迫。这一次,将手伸向南海的是远道而来的法国人。当1933年法国人跑到南海占据了九个小岛之后,同当年一样的戏码再次上演。不同的是,处理此事的民国政府已经不满足于仅用舰队巡航并在岛屿上建立存在物的方式来表达抗议,一张清晰标示着中国在南海主权范围的《中国南海岛屿图》绘制完毕。在这张图上,一条由九段粗线组成的中国海上边境得到清晰呈现。著名的“南海九段线”就此问世。

  1946年,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弟林遵亲帅民国海军收复南沙诸岛。林氏家族为国家再立功勋,中国在南海亦奏出了最强音。

  岛礁背后的大国角力

  迟至二战之后,和平才真正成为国际主流,侵略被世人所不齿,强国在入侵之前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国际舆论。南海也就此步出被大国直接染指的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周边小国借大国之力直接对岛屿宣布主权的新阶段。大国意志在此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51年,如日中天的美国用一纸《旧金山和约》为日本在二战中造成的侵略后果画上句号,同时也为冷战中的亚太布局谋篇。在南海范围内,华盛顿最为重要的手段便是让日本将在二战中吞入肚中的南海诸岛悉数吐了出来,但是却并未将其归还给中国。尽管中苏等国并不承认这一和约,但它还是为美国日后支持周边小国插足南海制造了口实。自此之后,争端骤起。

  电影《东京审判》中,英达饰演了大法学家倪征燠。尽管其戏份被删减许多,但这位被尊为一代宗师的法学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只是,除了东京审判,倪征燠的另一段历史却不太为人所知。

  1958年,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对峙呈剑拔弩张之态势。意欲给台湾和美国一点颜色的毛泽东已然定下了炮击金门的方略。但是,在计划实施之前却必须将一个问题首先予以解决:如果美国航母驰援,必须划定中国领海范围,以便在美舰越界时予以警告。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法学问题,中共中央想到了曾在东京审判中表现出色的倪征燠。

  这一年的8月22日,这位大法学家被请到了北京。他向毛泽东和周恩来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领海划界状况,并建议循发展中国家的通例,将领海范围定为12海里。

  他的建议当即得到采纳。第二天,炮击金门的行动立即展开。12天后,中方向全世界公布了关于领海范围的声明。

  声明中强调: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任何外国船舶在中国领海航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有关法令。该规定的原则适用于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

  声明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反响,最早作出回应的便是出于分裂状态中的越南。声明发出10日后,北越总理范文同便向周恩来发来函电,在电文中明确表示越南承认中国作出的领海声明。这其中自然包括对南海诸岛归属中国这一事实的承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南越政权在7年前《旧金山和约》成文之时所作的有关越南拥有南海诸岛中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声明。

  两个越南在同一问题上立场显出天壤之别,原因无他,大国势力在背后角力。《旧金山和约》缔结之时,冷战已然上演,德国、朝鲜和越南悉数被两个阵营的两大势力拦腰斩断。被铁幕区隔的一国同胞相互对抗,却对阵营内的异国友好。美国支持下的南越自然无视中国对南海岛屿的所有权,而与中国处于同一阵营的北越自然向中国示好。

  大国因素在二战后的南海角逐中表露无疑。在大国面前,小的国际行为体往往没有太多选择余地。即使是曾在巴黎和会上为中国据理力争而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的顾维钧又能如何?《旧金山和约》之前,在面对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时,他也只能委曲求全地托出蒋介石授意的原则:日本只需在对华和约中宣布放弃侵占中国的领土,而不必指明将其交予哪一国。这其中固然有国共对抗之意,但亦是外交上的屈服,并为后世的争端埋下了隐患。

  将军的海战

  两大阵营横亘于南北越之间,而为南海问题定调的背景一直延续至越南战争结束。1974年,美国大兵撤出越南一年之后,中国和南越之间爆发了两国间第一次海战。

  这场以中国胜利而告终的战斗本应是南海纠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是,随即到来的便是越南的统一。

  苏联人曾言,中苏联盟的决裂成为整个冷战的转折点,两国对抗的结构正式被三国鼎立所取代。这种论调是否可取尚需讨论,但它至少告诉人们,对于越南这种需要大国扶持的小国来说,在新体制下难免要构筑新的外交版图。

  中苏决裂后,胡志明一度尝试弥合两个社会主义大国之间的关系,但终未成功。在这位社会主义越南的领袖人物百年之后,其接班人却开始远中亲苏。越南的分裂状态让其外交政策的彻底重构被推后数年,直至1976年全境统一。当1978年自称世界第三大军事强国的越南挥师柬埔寨时,中国和越南关系彻底决裂。南海岛屿的处境自然又一次为之一变。

  2008年11月19日,大连舰艇学院的“郑和”号训练舰停靠在越南中部的岘港市仙沙港。当地华人组成了欢迎队伍欢迎祖国海军舰只的到来,但是场面却依然显得不太热烈,因为东道主没有派出许多人来欢迎第一艘中国军舰的来访。越南官方给出的解释是,怕引起民众的不满。

  闻听这样的解释,舰艇学院的学员们恐怕内心会十分复杂。1956年,越南刚刚组建海军,他们就向中国派出了学员。而接受这批学员的正是大连舰艇学院。几年后,这批学员毕业回国,带走了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留给所有人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未来。

  在1974年的那场海战中有一位中国军人有着优异的表现,而他当年曾与这批越南学员同一批从大连舰艇学院毕业。他便是被美国人称为“常胜将军”的陈伟文。1988年时,他是南方海疆的一名保卫者。而他心里清楚,在岛礁的西面,在对他们虎视眈眈的,正是当年曾与自己同窗求学的越南学员们。

  看过电影《后天》的人想必还记得科学家们通过遍布全球大洋上的浮标来测知海洋温度变化状况,从而搞清楚极端天气产生的原因。电影是虚构的,但却可以指导现实。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一个《全球平面联测计划》,计划在全球海面上建造200多个观测站,其作用与电影中的浮标类似,所得数据全球共享。

  原本造福世人的一项计划因为掺入了政治元素而遭到阻挠。会议决定将南海海域观测站的修建工作交给中国,这一决定被越南方面认为是间接肯定了中国对南海众多岛屿的所有权,于是乎,一场阻止中国修建观测站的计划便在酝酿之中。

  对于事态的此种发展,中方十分清楚。所以,在观测站修建前期,中央决定将预定作为观测站所在地的永暑礁及其周边岛礁的安全交给海军来负责。经过严格选拔,已经在1974年的海战中有着出色表现的陈伟文被选为舰艇编队指挥员。昔日的同窗好友真的要与自己的越南同学对阵了。

  1988年3月14日凌晨1时,越南海军与陈伟文率领的编队在赤瓜礁狭路相逢。经过数个小时的流血对抗,越南人被打了回去,陈伟文和他的队员们取得完胜。

  在苏联的力挺下,自感不可一世的越南向中国发起冲击。大国的影响不曾改变,现实似乎只能用实力乃至武力去改变。而作为棋子的小国们却被大国推动的浪潮所裹挟,其中甘苦,自知不论。

  从日本、法国到美国和苏联,从大国直接出手到“代理人”被广为采用。国际环境的变化促使局势发展的框架随之改变,但其实质并无差别。对重要地缘利益的控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对于没有资格参与这场地缘政治博弈的越南和菲律宾等小国来说,背靠大树好乘凉则是不二的选择。所以,当去年长久困于中东和中亚的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东亚并在南海问题上支持东南亚国家之后,越南、菲律宾的出位演出就不令人意外了。

  只是,对于这两个小国,有一些问题需要搞清楚。尽管国际政治与半个世纪前相比要文明许多,但弱肉强食和丛林法则仍在很大程度上作为既存原则而被各国决策者们当做重要行事依据。小国天然具有的劣势终究难改,南海一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证明,大国势力的变换犹如走马灯,变换之间的莫测与复杂需要极为高超的外交技巧和战略眼光。河内与马尼拉或许自信可以洞察此中玄机,但小国站错队的先例数不胜数,越南在这里则是一个典型。亲美反中的极端路线无异于一场赌注,时局将如何发展,尚是莫测之事。

  对于国际社会来说,类似南海这样的乱局还有许多,比如一切同为未定之域的北极以及同样犬牙交错的里海。这些地区共同具有的问题是相关国家根据国际法而具有的领海往往重叠,在没有具体解决方法的情况下,实力政治成为唯一可用的手段。

  在此背景下,捍卫海疆,维护能源产地和重要水路的任务仍是中国的题中之义。因为,自古以来,小国犯错往往尚有挽回之余地,大国如果决策失误,代价却往往需要几代人来偿还。

    中国经营报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图片 含视频 含投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