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当前通胀形势的判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5日 15:48  《中国金融》

  尽管当前通胀压力减弱,但PPI仍较高,影响居民生活的食品价格依然较高,全球通胀没有根本缓解,我国抑制通胀还不能掉以轻心

  对当前通胀形势的判断

  - 杨正位 黄子帆

  防通胀是我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考察了此轮通胀的特点、成因及走向,对比了30年来五次通胀的异同,认为此轮通胀相对温和,物价涨幅正在朝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通货膨胀的特点

  2007年,受食品、能源等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攀升,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物价上涨结构性特征明显,核心物价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对通胀的贡献达83%;2008 年上半年,CPI上涨7.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0.4%,对通胀的贡献为84%。2006 年至2008年9月,虽然我国CPI指数一度冲高到8%以上,但是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却一直保持在1%左右(见图1)。这种以食品价格上涨为主要推动力的物价上涨,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但是,食品与燃油价格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 8月份食品价格仍高达10.3%,1~8月累计达18.3%,这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所以我们看物价不能仅看核心CPI,更应关心“非核心”部分。

  消费物价回落,工业品出厂价回升,二者反向变动。从2003年至今,CPI和PPI 先后经历了两轮升降(见图2)。第一轮是2003~2004年:2003年7月,CPI开始上升,并于2004年7月达到5.3%的高点,而PPI则于同年10月达到8.4%的高点,相差3个月。PPI高于CPI从2004年1月延续到2007年1月,达3年。第二轮是2007~ 2008年:CPI于2007年2月开始上升,2008年2月达到8.7%的高位后开始回落;2008年5月,PPI同比上涨8.2%,首次反超CPI 0.5个百分点,随后PPI持续上涨,在7月达到10%、8月达到10.1%,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比PPI高5.2个百分点。当前PPI的快速上涨,根本原因是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需求扩大引起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的较快上涨,拉高了国内的PPI涨幅,而成品油和工业用电价格的调整,也对PPI有较大影响。总的来说,当前由能源和原材料引起的PPI上涨,主要反映在上游行业,与2004~2007年PPI持续高于CPI的情况相比,PPI向CPI的传导并不显著,这也反映了我国供大于求的总体市场格局。

  GDP平减指数明显高于CPI(见图3)。GDP平减指数是物价综合指标。据IMF统计,它包括CPI、PPI、出口价格指数等指标。一般说来,在经济扩张期,GDP平减指数高于CPI。从2000年以来,我国GDP平减指数每年都大于0,这就意味着我国总需求开始扩张,特别是到了2004年,GDP平减指数上涨到6.9%,高出CPI涨幅3个百分点,说明投资价格的上涨远远高于消费价格的上涨,这一信号直接导致了当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此后两年,GDP平减指数有所下降,表明相关的宏观调控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2007年以来GDP平减指数再次大幅上升, 2008年上半年达到10.8%,高于CPI涨幅5.3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总体物价高于 CPI,控制通胀的政策不必急于调整。

  此轮通胀比较温和。纵观我国历次通胀高峰,1980年的通胀率为6%,1985年为9.3%,1988年为18.8%,1994年高达24.1%。2000年开始的新一轮经济周期中,除2004年通胀略有抬头外,我国经济经历了一个低通胀、高增长的黄金时期,直到 2007年上半年高通胀才开始显现,2007年我国通胀率上升为4.8%,而2006年仅为 1.5%。2008年,随着CPI不断冲高,对于通胀的担忧也开始增加。2008年2月,CPI 达到8.7%的峰值,随后开始回落,8月份降至4.9%,9月份降至4.6%。虽然CPI经历了升—降的反复过程,但总的来说,价格变动比较温和。

  当前的通胀主因: 内因引发,外因助推

  2007年以肉禽及其制品和蛋的价格上涨引发了这一轮的通货膨胀。一开始的物价上涨,是以猪肉价格上涨为主要推动力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被普遍认定为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原因在于猪肉供应的减少和国际粮价的影响。但是随后出现的PPI持续上升,增加了人们对全面通胀的担忧。对于中国当前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很多观点,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货币供应持续较快增长是通胀的基本原因。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现象,经济运行中的货币供应量决定了币值和物价水平,货币量过多是通胀的主要原因。看中国的实于GDP增长率,也高于GDP名义增长率。2008年2月,我国M 2的存量是42万元亿人民币,差不多是年度GDP的180%,从图4中可以看出,M 2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GDP的增速。M2/GDP比率,在市场经济成熟的国家一般在1以下,如美国基本上保持在0.5~0.6,而中国这一比例已经高达1.8。M2 /GDP过高说明经济运行中货币超额供给,流动性过剩情况比较严重。而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为资产价格攀升和通胀高企等提供了条件。

  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外汇占款的增大。外汇占款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比重从2000年的10.7%提高到2008年上半年的30.4%。外汇占款增加导致基础货币发行被动放松,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但是外汇储备增加早于顺差增长2年,即使外贸顺差增长,但资本项目为逆差或者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并不一定会导致流动性过剩。

  需求持续扩张是通胀的重要原因。此轮通胀伴随着连续五年的经济高增长,经济指标偏紧。2003~2007年,我国GDP 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平均高达10.8%,且成加快之势;投资平均增长26%左右,比“十五”时期高10多个百分点,也远远高于现价GDP年均增长14.9%的速度,投资率从2001年的36.5%增加到 2007年的42.1%,增加5.6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我国的消费率却呈现下降趋势,由2001年的61.4%下降到2007年的49%。投资过快引发的总需求增长总体偏快,一个典型的代表是要素供应紧张(缺电、缺地、民工荒等),推动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

  结构性供求失衡是通胀的主要起因。本轮通胀的起因主要是猪肉和粮食的价格上涨。其中,猪肉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在于猪蓝耳病、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养殖成本增加、猪肉消费需求上升等。粮食价格上涨,一方面受国际粮价持续走高的影响;另一方面,国内玉米加工乙醇能力较快增长、粮食部门库存投放不够及时、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都拉动了粮价的上涨。总的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农产品价格明显偏低,由成本上升及部分农产品短期性供求失衡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快速上升,带有恢复性质,是农产品价格周期性的正常调整。

  全球物价上涨是我国通胀的外部原因。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需求增加和美元大幅贬值、投机资本涌入,推动了国际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各国能源和食品价格水平快速上涨。2008年1~6月,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37.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3.7%,工用农业原材料上涨7.9%,金属上涨14.6%,能源上涨 47.4%。尤其是原油更是价格出现加速上涨趋势,7月11日创下147.3美元/桶的历史记录,比年初增长了47.9%。原油价格上涨进一步带动了玉米、小麦、大豆、豆油、铝、黄金等价格的持续走高。由于我国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不断提升,在全球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外部输入型的价格上涨压力增大。

  2008年以来各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2008年7月,美国通胀率高达5.7% ,创17年来新高。欧盟统计局7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7月份通胀率升至 4.1%,为16年来最高水平。6月份,英国的通胀率由5月份的3.3%上涨为3.8% ,为1992年5月份以来最高的单月通胀率。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经济增速较快,通胀压力不断增大。全球性通胀加大了我国物价上涨压力,推动国内价格总水平上升。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内因引发、外因助推”。就内部因素来看,猪肉和粮食供应偏紧引起的食品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胀的起因;外汇占款增多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持续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流动性过剩,为资产价格攀升和通胀高企提供了条件;此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市场对基础原材料如粮食、棉花、钢铁、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建材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通胀的压力。随着我国对外依存度的不断增加,外部因素也是本轮通胀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增长的投资需求导致了国际市场资源供需的短期失衡,从而引起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美元持续贬值,增加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大量资金流入资产和能源、粮食市场,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资产价格和粮食、石油价格上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