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对于海纳百川的地球村而言,烦恼的表象可能是相似的,但不同家庭烦恼产生的根源却总是不尽相同。对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这两者而言,增长放缓、通胀加剧、风险骤增和市场黯淡都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7月24日,越南最新通胀数据出炉,7月CPI27.04%,同比增幅连续第4个月超过20%,而此前数日公布的美国CPI增幅也高达5%,创1991年5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自年初至7月24日,道琼斯、标准普尔、纳斯达克、富时100、法国CAC40、德国DAX和日经225等指数分别下跌了12.31%、12.68%、12.31%、16.23%、21.9%、19.33%和11.13%,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股市呢,孟买SENSEX30、阿根廷MERVAL、菲律宾综合指数、越南证交所指数和泰国证交所指数分别下跌了27.55%、9.81%、29.98%、52.99%和19.56%。
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阿喀琉斯之踵”却有较大差异。在笔者看来,次贷危机及其衍生动荡毫无疑问是发达国家最新烦恼的根源所在。在国际货币体系紊乱、欧美信贷市场紧缩、货币政策两难和房产市场深度萎靡的“次贷”冲击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面临着透支式增长模式的均衡调整带来的诸多短期困难。而就新兴市场经济体而言,直接影响较小的次贷危机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长期中的“波动性”特征才是引致现在或者未来增长瓶颈的根源所在。
新兴市场经济体由于经济增长模式处于转型阶段,基础结构尚不完善,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具有较大波动性,主要体现在:GDP增长波动较大、物价波动较大、股票市场波动较大、房地产市场波动较大和汇率波动较大。通过分析国际清算银行6月30日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中的数据,可以发现,2008年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性可能将继续加大:国际清算银行的最新统计和预测显示,2008年全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实际GDP增长率将为6.7%左右,大大低于2007年的7.7%以及2003~2006年平均的7.0%,一年波幅高达13%;2008年全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增幅将为7.0%左右,大大高于2007年的5.5%以及2003~2006年平均的5.4%,一年波幅高达27%。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波动性主要源自其经济脆弱性:首先,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和计算的新兴市场经济体脆弱性指标表明,他们大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外部失衡问题,拉丁美洲、欧洲和非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多有较大比例的经常项目赤字,净FDI往往不足以弥补其赤字,而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大多有较大比例的经常项目盈余,国际收支两种方向的不平衡不仅给新兴市场经济体维持长期汇率稳定带来较大困难,还加大了未来不平衡突然纠正带来经济、金融震荡的可能。其次,大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积累了大量外债,其外汇储备规模往往不到外债的50%,如果外部债权人突然要求大规模偿债或者拒绝继续提供债务便利,那么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将面临经济增长外部助力下降和金融风险剧增的双重困难。从债务指标看,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相比亚洲遭遇债务危机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再次,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跨境债权与国内信用之比较高,在次贷危机减小国际市场投资收益、加大对外投资风险的背景下,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外投资的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有所下降,而且受到资金外流的负面影响,新兴市场经济体内需的持续增长动力可能有所不足。最后,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前些年靠资源禀赋收获了高增长,而随着全球资源价格的上涨、人口红利的减小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新兴市场经济体过于依赖资源禀赋的增长模式难以长期维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