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麦肯锡:重新评估中国国有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0日 16:25  《商务周刊》杂志

  中国国企正如中国本身一样,也是多样化的。与一些私企对手相比,许多国企能够成为跨国企业更好的合作伙伴。关键在于开放性,而非所有权归属

  多年来,西方一直对中国国有企业抱有非此即彼的极端看法。一种观点以疑神疑鬼的眼光将它们视为渗透者。例如,中国铝业最近斥数十亿美元收购力拓矿业(Rio Tinto)的部分股权,已经引发了对中国获取澳大利亚资源意图的恐惧。另一种观点则视中国国有企业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呆子:缺乏私营企业的精明,却有着庞大的资源。按照这种观点,中国的国有企业控制着自然资源、公用事业以及许多其他命脉产业,支配着国民经济,但却是失败的经济试验的残余。它们的权力及影响力,特别是与执政党及政府的关系,往往使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但这两种观点都未能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如今对中国国有企业进行硬性归类已非易事,或者说已不合时宜。国企与私企的界线早就变得相当模糊。未来5年里,随着经济和商业环境继续变迁,国有企业所有权结构的重要性将远低于其在业务活动和管理中表现出的开放度,即企业的透明度以及对新理念的接受程度。

  对国有企业的过时观点导致了对中国竞争环境的曲解,也掩盖了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种与时俱进的观点要求跨国公司以更积极的态度去考量中国国企可能给全球性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价值。注重现实的跨国公司还必须认识到,中国国有企业将越来越能吸引顶尖人才,也很有可能越来越富有创新能力。这两方面的发展都将使竞争进一步加剧。

  今日中国的国有企业

  很多观察家所理解的中国国有企业,就是中央政府直属的150家左右的央企。成千上万的其他国企则被归入到灰色地带,包括150家央企的子公司、省市各级政府所有的企业以及有私人参股、但国家占有大部分股权的企业。例如,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和中国公用事业企业国家电网公司(SGCC)很明显属于中央直属国企,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和家电巨头海尔集团虽由国家持有大部分股权,却不能那么明确地归类。而汽车制造商奇瑞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则由芜湖市政府持有。

  各类国企一直在逐渐失去因与国家的特殊关系而拥有的某些优势。从1980年代起,中国政府就开始推行“政企分开”政策,将政府职能与企业经营分离。为了令国内企业和经济发展壮大,以做好应对全球自由竞争的准备,政府循序渐进地推行这一政策,先是在消费品行业,然后是在高科技行业和重工业,最近又行之于银行业。

  结果是,政府对国企的偏袒正在逐步减弱。高层领导已经开始让国有企业为自身经营的成败担负更多责任,它们以低于市价的成本获取资本的渠道已严格受限。根据官方统计,1994—2005年,共有3658家国企破产。今后,可能还会有更多国企破产。

  很多国企仍然受到历史包袱的羁绊,包括过时的设备和技术以及医疗保险和员工养老等广泛的社会责任等。但中国已着手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政府逐渐建立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医疗保险和养老的负担正在从企业转移到国家身上。对不构成企业核心业务的所属医院和学校等有形资产可以在市场上出售获利。实际上,中国政府全面介入社会生活使得中国国企可以比发达国家的同行更加自由地应对这些问题:由于工人和管理层都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其他国家出现的阻碍公共部门改革的公开矛盾也就消失了。过去10年里,数千万工人因为国有企业精简而下岗。

  由于国企与私企的界线已变得模糊,因此二者所面临的挑战正日益趋同。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必须经政府批准后才能开展跨国并购和其他全球化活动。即使是中央直属的一级国企,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同样要应对私企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具体而言,它们需应对的最棘手问题是整合新收购的企业及其员工。由于规模大到能进行全球扩张的中国企业大多与政府有着某种关系,由政府扮演融资方、客户或税收机关的角色,因此,它们在进行备受关注的国际投资时面临着相似的政治障碍。例如,当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时,美国政界人士提出了疑虑,使得这家中国企业不得不接受某些限制条件。

  以开放度作为评判依据

  鉴于中国企业所经历的这些变革,一个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已不再是判断其价值的真实合理的标准。例如,虽然联想和中国化工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中国蓝星集团都由国家持有大量股份,但它们都精通管理,不失为供应商和客户的高价值合作伙伴。在中国就像在其他任何地区一样,私有权并非成功的保证。

  要评判中国国企和私企,一种更好的方法是考察其组织开放度。发达市场和发展中市场的经验都表明,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有部门,开放的企业都更有望生意兴隆。开放企业的制度、架构使得其更善于理解自身业务环境,能促使企业对变化作出必要的及时反应。

  衡量企业开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其对待人才的方式:开放的企业愿意引进外部管理人员,包括根据需要引进外籍管理人员。其他开放度指标包括企业在扩大投资者群体、采用最佳治理体系以及“不问出处”地采纳新理念、新创意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开放的企业也更透明,更具有风险意识,尤其是在海外扩张过程中,因为它们会与利益相关方开展更广泛的对话,并且更愿意挑战内部的条条框框。总之,开放的企业更有可能理解并适应不同的环境,而封闭型企业的灵活性则逊色得多。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