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卡什卡利:从小人物到大人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 14:33  《当代金融家》

  文/陈君舟

  华尔街,一个总在不断创造神话并颠覆自身的地方。即便是在如今经济萧条的境况下,这里依然有

  人能在一夜之间由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尼尔o卡什卡利(Neel Kashkari),在2008

  年即逝的日子里,可能会成为一个俗套故事--"麻雀变凤凰"的最佳诠释者。而对于他来说,这凤凰涅的一瞬能否到来,则完全取决于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能否带领美国经济走出低谷--通过执行7000亿美元纾困计划,一个耗资近乎于伊拉克战争的大胆举措。

  能让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Hank Paulson)信任有加,并把这个备受争议的计划全权交由他负责,卡什卡利究竟是何方神圣?他是有着深厚经济学背景的学界专家?还是在华尔街沉浮数十年,能看透一切的行业大佬?

  都不是!从卡什卡利目前的生平经历来看,他离这两者的距离还比较遥远。不过,此番能在金融大动荡中临危受命,他是否能两者兼而得之,则非常值得期待了。

  从航天工程师到银行家

  35岁,伊利诺伊大学航空工程学硕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高盛集团旧金山分部副总裁,主管信息技术安全投资,6年投资银行经历。

  如果只有这些信息,人们很难相信,素以深谋远虑著称的鲍尔森会把这个事关美国未来经济走向的7000亿美元纾困计划放在他的肩上--一个资历如此单薄,且看上去仍十分稚嫩的年轻人。

  整个美国以及世界都会为他捏一把汗。这个剃着光头、有着粗黑眉毛并投射着锐利目光的年轻印度裔美国人,从此将会不断地被人们谈起,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极有可能引起全球股市的震荡。

  卡什卡利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史托的一个第一代印度移民家庭。他的父母查曼(Chaman)和希拉(Sheila)均来自克什米尔地区的穷人区,两人在上世纪60年代从印度移民来到美国,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父亲查曼退休前是阿克伦城大学的工学教授,母亲希拉则是一名医生。

  虽然卡什卡利一路做到了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经济和发展事务的助理部长的位置,但在他人生的前20多年里,他的生活总是和工程、技术紧密相关,就连他的姐姐米拉.凯莉(Meera Kelley)在最初都很难预见,自己的弟弟将来会在金融界大展拳脚。"即便是小时候,他从来也没有摆过一个自己的摊子来卖柠檬水,或者做过任何与商业有关的活动",凯莉这样回忆说。早在尼尔的中学时期,家里每个人就很清楚,他将会跟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工程师。

  中学时代的卡什卡利特别擅长数学,之后他顺理成章地选择了伊利诺伊大学的航空学专业,并在那里获得了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他携妻子米娜尔(Minal)来到位于加州雷东多海滩的TRW工作,任航天工程师,为韦柏太空望远镜等国家航空及太空总署(NASA)的项目进行技术研发。韦柏太空望远镜定于2013年推出,用以替代哈勃望远镜。现在回忆起当时一起共事的那位产品研发主管时,时任项目副经理查理o阿特金森(Charlie Atkinson)这样说:"卡什卡利是我最喜欢与之合作的工程师之一,非常友好随和。"

  卡什卡利标志性的光头形象在当时就已经出现,同事们总是拿他来开玩笑,取笑他简直就像是从电影《木乃伊》中走出来的布兰登o弗雷泽一样。而在工作上,卡什卡利则总是以"非常简练干脆的风格"来做事,并且鼓励周围的人一起努力。阿特金森补充说,特别是在一些竞争异常激烈的关键时刻,"我知道我总能从尼尔那里得到一个答案,并且我百分之百地信任他告诉我的一切。"

  开着他那辆高级雪弗兰Corvette跑车进出忙碌,卡什卡利"看上去不像是那种安于只做一个工程师的人"。他渴望获得更高的成就和地位,而这些东西是一个工程师的工作无法提供的。于是,既在情理之中,又多少出人意料,卡什卡利最终选择了离开TRW。"我们之间从来没有讨论过关于钱的话题",当年与卡什卡利在TRW同一间实验室里工作的艾伦o布朗尼维克(Allen Bronowicki)显然对卡什卡利的离开至今不解。卡什卡利卖掉了他的黑色跑车,挥别了曾经的工学背景,转向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从此,他的人生开始与金融有了交集。

  卡什卡利在沃顿的表现称得上"可圈可点"。副院长兼研究生部主任Anjani Jain称他是自己班上能力最强的学生,"非常有说服力,同时也十分彬彬有礼"。迈克尔o尤西姆(Michael Useem),沃顿商学院领导力与变革管理中心主任,那个喜欢让学生身处残酷的户外运动中以锻炼他们耐力和策略力的家伙,也对他曾经的门下高徒寄予厚望--"在我们这一年代最关键的时刻……他被委以了重任",一个有着卡什卡利这样才能的人的确能够胜任这一艰难的任务。

  尤西姆是卡什卡利在沃顿读书期间的教授之一。2002年,卡什卡利在迪克斯堡参加了由他策划的名为"领导力冒险体验"项目--

  模拟美国陆军的一次训练。学生们被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北约(NATO)、红十字会、双方交战军队以及一些其他组织,模拟处理在波斯尼亚战后停火所遗留下的300名难民问题。当年《费城询问者报》(Philadelphia Inquirer)的一篇文章曾引用过卡什卡利的一段话,不但适用于当时他参加的项目,也适用于眼下的金融危机:"我们都被教导要注意举止,那么,谁会在沙箱里打仗呢?"

  在沃顿读书期间,卡什卡利就已经在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做着暑期实习,而正是从那里,他"发现了自己人生真正的激情所在"。于是,2002年毕业之后,卡什卡利加入高盛,在旧金山工作,为开发防病毒软件等电脑安全程序的公司提供咨询。在高盛,卡什卡利与多家公司都有着良好的多年合作关系,其中便有FrontBridge Technologies一家以提供电子邮件安全保障为主要业务的运营商。卡什卡利帮助他们成功地在2005年8月以数亿美元的价格把自己出售给了微软。

  如果非要说卡什卡利在金融业的工作与他过去的工学经历有任何相关的话,那就是这两者都需要他想办法把东西尽可能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小时候,卡什卡利可以花上好几个小时专心地用乐高、Lincoln Logs和Erector sets建造自己的轮船、汽车和卡车。而他在中学时期的生物老师帕特里克o史密斯则这样形容他的这位学生,"即便作为一名年轻的理科学生,尼尔也有着极强的综合和分析能力,他总是能将一些看上去杂乱无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并将他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高盛工作了4年,卡什卡利终于凭着天资和不错的业绩熬到了副总裁的位置,但他却又在这个时候把目光投向了新的地方--美国国家财政部,把自己的未来和另一个人--财政部部长鲍尔森联系了起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鲍尔森失散的兄弟?

  10月6日,鲍尔森提名尼尔o卡什卡利担任其金融稳定部的临时负责人,成为监控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关键人物。从那一刻起,外界就对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揣测比对。

  卡什卡利与鲍尔森在经历上确实有着不少共同之处。两人都曾是高盛集团的投资银行家,不过35岁的卡什卡利显然要年轻得多,在加入财政部前,他还在高盛旧金山分部担任副总裁级的职务。他们俩都是中西部人,卡什卡利在俄亥俄州史托长大,获得伊利诺伊大学Urbana-Champaign分校工程学学士及硕士学位,而鲍尔森在伊利诺伊巴灵顿山长大。从照片上看,两人就连发型也很接近──头发都比较稀疏,有媒体甚至戏称,卡什卡利可能会是鲍尔森出生之后被分开的亲兄弟?

  当鲍尔森仍作为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在纽约工作的时候,卡什卡利则在旧金山的高盛集团分部上班。2006年2月,在当时的主管帮助下,这个年轻人第一次在纽约见到了鲍尔森。作为一名共和党人,他认为鲍尔森是一位具有强烈鼓舞人心魅力的领导者。在会面中,卡什卡利向鲍尔森阐述了自己对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兴趣。当年7月,鲍尔森被任命为美国财政部部长,卡什卡利主动给他打了电话"。汉克(Hank Paulson),",卡什卡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你还记得我们几个月前的谈话不?如果你正在准备建立一支自己的团队,那么,我很愿意加入你们"。

  几周后,卡什卡利就被任命为财政部负责国际经济和开发事务部的助理部长,主要承担着布什总统的Twenty in Ten能源安全计划。最初,他和其他一些初级官员一样挤在一间拥挤的办公室里,处理一些让财长感兴趣的项目。不久之后,鲍尔森就委派卡什卡利去负责一项通过促使抵押品所有人主动依靠金融调整来避免资不抵债情况发生的项目。而这一计划的效果也只是喜忧参半。不过,财政部发言人对此倒是不怎么在意,考虑到当下如此复杂的全局,这项计划从一开始就不被指望成为一剂能够药到病除的神药。

  今年夏天,在参议院同意下,卡什卡利被提升为国际经济方向的助理秘书。他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同美国银行界的交涉上,希望能够成功引入一种在欧洲银行业十分普遍的低风险借贷机制。彼时,他终于能搬进了一间更大一点儿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组合沙发以及他最喜爱的Thaoe湖的雪景照片。

  在这之后,卡什卡利在财政部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化。从几个月前起,此次的金融危机开始真正显现其威力,卡什卡利不得不每天跟着鲍尔森一起想办法,逐个解救房利美(Fannie Mae)、房地美(Freddie Mac)以及美国国际集团(AIG)。同时,他与首席法律顾问罗伯特o霍伊特(Robert Hoyt)以及财政部立法事务部助理部长凯文.福劳默(Kevin Fromer),三个人也正在秘密地进行着一项代号为"击破玻璃"(Break the Glass)的计划,它作为美国财政部的最后一个杀手锏,紧急应对今年的这场风暴。而这个"击破玻璃"计划正是今天人们所看到的7000亿美元纾困计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