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真需要弄明白一个问题:“中国制造”的标签意味着什么?答案是清晰而严酷的:在多数情况下,它意味着初加工、低技术、廉价品、低工资、高能耗、资源型、高污染,或者说意味着什么都不是!尽管中国目前能够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不断出口,但是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呢?未来国际贸易中制造品所占的比重会逐渐减少,新增的主要是服务业,中国在服务业上能有竞争力吗?中国人辛劳一世,但最后却可能会被锁定在“廉价劳动力的陷阱”里面,倒是其它的国家会从中国的增长中获益更多。
当年,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前去淘金的人蜂拥而至,但最后发财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为了那个虚幻的淘金梦当了一辈子的苦力。在这场淘金热潮中,真正发财的是那个买牛仔裤给矿工的人!国家间经济增长的故事也几乎一样:当中国怀着淘金的梦想埋头苦干的时候,俄罗斯、澳大利亚、欧佩克国家等资源出口国正在向络绎不绝的顾客卖牛仔裤。
鞋子可能是高科技,但电脑绝对不是。
政府对产业政策一向有着浓厚的兴趣。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一直认为,经济发展的阶段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经济学家们曾经非常热衷于讨论产业结构的话题。大致来说,经济学家们相信,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章可循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应该逐渐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而当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后,服务业将成为主导性的部门。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兹(Simon Kuznets)认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大体上是上升的,但是,工业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服务部门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基本上都是上升的。然而,它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却不一定与劳动力的比重一样同步上升,综合地看,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曾经提出过“霍夫曼比例”,即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按照霍夫曼的说法,在工业化过程中,消费资料工业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将越来越大。这意味着工业化必然要经历重工业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分析更加缜密。他认为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发展的阶段和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人均收入增长,产业结构转变过程将经历初级产品生产、工业化和发达经济三个阶段,工业化又分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
遗憾的是,这些理论并没有坚实的逻辑基础,无非是对过去的概括和对未来的猜测。在这之后,经济学家便逐渐失去了对产业结构的兴趣。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继承了经济学家的衣钵,他们的故事讲得比经济学家更绘声绘色。
这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1973年出版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贝尔谈到:“后工业社会这个概念是本书的主题,它是有关西方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社会预测”。他认为,以技术为中轴,可以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种形态。在他看来,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是当今世界上并存的三种社会形态。前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亚、非、拉等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依赖第一类经济部门: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这些经济部门完全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它们的生产率低,并且由于原料和初级产品的价格波动而使其收益大幅度摇摆。工业社会主要分布在西欧、北欧、日本和前苏联,其劳动力的大部分从事工业或产品制造业。美国将是第一个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国家。“广泛地说,如果工业社会以机器技术为基础,后工业社会是由知识技术形成的。如果资本与劳动是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那么信息和知识则是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结构特征”。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