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刚
对比今天“百年一遇”的美国金融危机与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两个时期的国际货币体系的背景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两个事件多少有些相似之处,在美国有不少人由此推论:美元在未来的命运,可能会一如大萧条时期的英镑,其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将迅速下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或将形成。而新的关键货币兴起,旧的关键货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由全球性金融危机所牵动的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背后,往往体现着大国经济与金融霸权的更替。历史真的会是如此相似么?在得出最终的结论前,让我们还是先对两次危机作一个简单的比较。有关此次危机的起因、发展以及相关的背景,大家已知之甚多,在此不再赘述。而对于80年前的大萧条,大部分人可能并不了解。因此,我们的比较将从对大萧条的简单回顾开始。
强撑衰落的英镑,让英国国力渐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在1925年再次恢复金本位制度,并将英镑与其他国家汇率定于与战前相同的水平。由于战争的损失,以及其他国家的崛起,战后英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常项目已经从顺差变为了巨额逆差,将汇率恢复到战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英镑的币值。但为了维持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以及低成本占有他国资源,英国选择了高估其汇率的政策,并试图重建战前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体系。这一错误的定价,导致英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下降,对美国和法国的进口大量增加,在法国的兑换压力下,黄金储备加速外流,英镑体系处于崩溃边缘,国际合作呼声渐高。
1927年7月,英国、法国以及美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长岛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试图稳定当时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美国主动调低利率,引导资金回流英国,以期用资本项目的盈余对冲经常项目的赤字,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美国从法国央行手中用美元直接购买英镑,以减少来自法国的黄金兑换压力。从当时的美国来讲,用低利率维持汇率低估的做法,除了有帮助英国维系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意图外,增加自身出口以拉动经济成长,以及用低利率促进纽约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也是其重要考虑的方面。从随后几年的情况看,上述目标都有实现,不过,这也造成了美国经济对经常项目顺差的依赖以及国内信贷的高速膨胀,并进一步引发了资产价格的飙升,加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大量研究表明,造成大萧条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在著名经济史学家金德尔伯格看来,大国兴替所引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是最为主要的原因:英国国力渐微,难以再承担稳定金本位制度的职责;而美国国力虽强,黄金储备也很雄厚,但在彼时却还没有接替英国的能力(经济实力或许够,但金融发展水平不够)。大国兴替的过程中,国际货币体系失去了核心的稳定者,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对此,诺贝尔奖获得者希克斯(1986)也持有同样看法:“在1925年之后,没有一个中心能够取代英国在1914年以前的角色,金本位制再度崩溃,这是1929~1933年大萧条的一个方面,也是美国的衰退变得如此严重的理由”。
1931年,英国宣布停止英镑兑换黄金,金本位制度最终宣告结束,与之一同落幕的,是大英帝国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