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MarketWatch专栏作家斯蒂芬(Craig Stephen)撰文对推特与新浪微博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科技行业模仿美国的时代或许已经结束,而社交媒体的未来将更多取决于东方,而且新浪微博在一些地方的表现确实值得推特学习。
以下即斯蒂芬的评论文章全文:
现在,推特的IPO是越来越近了,这时候很多人开始猜测,和他们高度相似的中国玩家新浪微博是不是也在试穿自己的燕尾服,打算参加这场社交媒体的狂欢呢?
在美国上市的新浪(SINA)拥有中国领先的微博服务,自从今年夏季以来,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了超过50%。
这样的思维逻辑其实由来已久,一直以来,人们就是这样评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我们找到一家硅谷旗舰企业,然后试图越过中国的防火墙长城,找出最合适的克隆副本。比如说谷歌[微博](GOOG)对应百度[微博](BIDU)、微软[微博](MSFT)的Skype对应腾讯(TCTZF)的QQ,eBay[微博](EBAY)对应阿里巴巴[微博]的淘宝,以及谷歌的YouTube对应优酷土豆(YOKU)。
因此,如果推特表现良好,他们主要的中国副本新浪微博就没有道理做不到,更不必说还有等而下之的其他微博如腾讯和搜狐(SOHU)的服务了。
可是,这样的逻辑今天看来实在有些落伍了。毕竟,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就意味着他们将越来越多地扮演开创者的角色,而让其他国家去追随。目前,中国的13亿人口当中超过半数已经是网民了,通过智能手机上网的人也数以亿计。
或许,现在更合理的设问方式应该是:新浪微博现在哪儿做得不错,能够吸引投资者的兴趣,而同时也可以让推特有所借鉴的?
中国现在正在日益明晰地打造着自己的互联网文化,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相信,如果我们想要知道未来的社交媒体是什么样子,与其注目西方,还不如向东方去看。
首先,新浪微博其实并不能说是推特的直接复制品。新浪微博拥有和推特类似的功能,但也与Facebook(FB)一样,允许用户去“赞”。推特常常是被用于新闻目的,而新浪微博则更多倾向于娱乐。
新浪微博在媒体层面也更加丰富,可以使用视频、音乐,而且各种生动的表情符号也更加常见。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新浪微博为自己的品牌创造复杂的网页。
中国市场独有的另外一个特色是,看上去,他们正在推动社交媒体向着更加商业化的方向前进。研究告诉我们,中国用户投入社交媒体的时间更多,而且社交媒体的信息和朋友的推荐更容易影响他们做出购买决定。
今年早些时候,阿里巴巴斥资5.86亿美元购买了新浪微博18%的股权,而且还获得了进一步将股权增加至30%的选择权,更进一步凸显了这一商业化的趋势。据说,这样也可以让阿里巴巴获得新的社交媒体和电子商务机会。
中国的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巨头携手,这绝不是偶然的事情。这一切发生的背景是零售行业正上演巨大的变革,网络购物迅速变成了主流行动。
尽管这是一个全球化的现象,但是在中国,网络购物的表现还是尤其抢眼,这一方面是因为网民人口的规模,一方面也是因为实体店的渗透程度还是有限的。
尽管目前,网络零售销售额在中国总零售销售额当中的比例还只有5%,但是今年之内,中国预计就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电子商务市场。在互联网被高度重视的韩国,网络购物已经占据了全国零售销售额的20%。
同样变得愈来愈清晰的是,伴随愈来愈多的品牌开始和消费者进行在线互动,社交媒体正在成为中国零售行为的引导者。日本迅销(FRCOF)旗下的优衣库和德国的阿迪达斯(ADDYY)便是两个利用中国社交媒体策动宣传攻势的最新成功范例。
在西方市场上,许多消费者都会对看上去似乎是突然闯入社交媒体的企业或者商务色彩产生本能的抵触。
可是中国不同,品牌和大明星一样,似乎天生就适合这里的环境,很容易就会得到数以百万计的粉丝。比如,哪怕是瑞典伊莱克斯(ELUXY)这样的家电品牌,在新浪微博也有超过110万粉丝,而微软创始人盖茨(Bill Gates)则有超过300万。
可能的解释之一是,中国的零售文化依然相对年轻,消费者对朋友的推荐或者直接的品牌广告依然保持着开放的心态。
从这个角度说来,新浪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或许还会在中国继续成长,变成默认的重要广播平台。现在看起来,似乎新浪已经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就等待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起飞了。
如果我们说新浪微博是打算穿上和推特相似的燕尾服,那其实就未免误导了。相反,投资者其实应该问,推特到底需要向新浪微博学习一些什么技术。(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