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前景美好--访重庆常务副市长黄奇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4日 07:2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说起黄奇帆,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都不会陌生。他在担任上海市经委主任期间,参与策划的上海本地股大重组,被誉为"上海模式",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日前,记者就人们关注的一些问题对他作了专访。 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记者:近年来,股市不太景气,投资者信心不足,你怎么看? 黄奇帆:的确,中国股市这两年比较低迷,跟最近几年中国经济的走势有点不对称。上证综指从2200多点最低跌到1300多点,现也就在1500点左右徘徊。成交萎缩、筹资功能降低、印花税减少、券商经营困难、投资者信心不足。这其中原因很多,包括上市公司业绩不佳、不诚信,券商缺乏有效资金支持,市场入市资金总体减少,也有国际股市低迷的间接影响,监管方式包括国有股减持的方式有不当之处,央行的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货币需求对接不够等等。 但股市发展毕竟只有十多年。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要翻两番,GDP将从2000年的8万多亿走向36万亿的规模。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按照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一个市场化的经济,GDP规模有多大,股市的市值规模大体也会有多大。也就是说20年后,股市的市值正常情况下会有36万亿左右。想象一下,中国股市还有十倍的发展余地,中国股市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未来世界上还有哪个地方的股市市值会翻一番、翻两番,规模成倍地扩张,那就是中国。 企业融资需要诚信 记者:你说过,一个有眼光的、生气勃勃的企业集团应该有1至2家上市公司,这怎么理解?黄奇帆:现代社会资金来源无非三个:一是商业银行贷款,包括银行直接贷款、银团贷款以及其他方式的借贷。二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包括股票上市、增发新股、增资配股、发行债券等资本市场的筹资行为。第三种钱就是内外资的直接投资。这部分钱在投资者手中。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政府,需要建立起引导投资的项目储备库、诚信体系和公平、公正、高效的服务环境,才能利用好这三种资金。对一家具体的企业来说,同样可以抓三种资金。企业投资所需资金以及流动资金,可以向银行贷款,也可以到股票市场上筹资,也可以跟别人合资,把独资企业变成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 我们现在的国有企业集团,向银行借钱肯定人人都会,与他人合资、合作的商机也会把握,但是如何到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如何形成信用平台,就不是很擅长了。从这个意义上,我提出了企业集团,特别是重庆这样西部地区的企业集团,要增强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两个市场融资的能力。 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需要信用,到资本市场融资同样需要诚信。你的净资产收益率至少要比同期银行贷款利率高2个百分点,如果银行贷款利率是5%,你的净资产收益率就应该至少是7%,甚至更高。除了回报率之外,资本市场还要求上市公司资本有一定的扩张能力。这样,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就会投你的信任票,购买你发行的股票。所以说,买股票就是为了买投资回报、买企业未来的资本扩张。 那么,什么样的上市公司会不断做大呢?一个有前景的大集团如果旗下有1至2家上市公司,大集团有许多优质资产和优势项目,上市公司融资以后可以投资新的项目,也可以收购集团已经培育好的项目,一步到位,项目进入上市公司以后马上就能带来利润。有一个强大的集团作为母公司的上市公司,一般容易做大做强。 记者:现在有的上市公司成为控股母公司的"提款机",人们对此颇为反感。 黄奇帆:有前途的、有远见的、负责任的大集团,会首先考虑优质资产、优质项目向上市公司倾斜,把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给上市公司经营。集团的优质资产不断地向上市公司集中的过程,也是上市公司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样就能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进行再融资,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哪个集团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而不知道回报,最终会被市场和投资者唾弃。在这个问题上对不起投资者,就是自砸饭碗、自毁企业前途。 记者:最近一段时期,不少投资者对大型国企上市并不欢迎。 黄奇帆:我认为这种情况事出有因。在股市低迷的时候,如果不断有大盘股上市,既可能冲击、拖累大盘,又可能使新股定位不合理,甚至跌破发行价。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融资渠道。一个代表了直接金融体系,一个代表了间接金融体系。但并不是任何时候两种市场都可以同样地利用,可以不加区分地使用。在股市低迷、银行银根较松、利率较低的时候,有能力在股市筹资的企业可以向银行借钱,而不必到股市去凑热闹。企业有发行股票的信用,向银行也能借到钱。 反过来,在股市兴旺的时候,投资者的热情高涨,多发一点股票,满足投资者的需要,又很合理。股指高企的时候往往又是银根抽紧、利率升高的时候,企业可以更多地利用股票市场来筹资。 所以,我认为,如何利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有一个时机把握的问题,有一个顺势而为的问题。不把握好机遇,反其道而行,在银根较松、利率较低的时候,不向银行借钱,反而到股市筹资,既不策略,也不必要。 有效利用壳资源 记者:上海本地股重组的模式,你认为在其他地方都能起到示范效应吗? 黄奇帆:不好说示范效应,这是经济规律本身的作用。任何一个地区都会有绩优股和绩差股。把没有生命力的股票淘汰出局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彻底退市、摘牌,第二种就是我们说的重组。这个重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给几根救命稻草,而是壳资源的转换,把绩差股的资产置换出来,让一个优质企业借壳上市。重组后的公司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绩差股,而是一家脱胎换骨的新上市公司。 记者:有人认为,该死的企业就不应该让它活,这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黄奇帆:这要从我国实情出发。我们的股市脱胎于计划经济,那时(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并不是很有前景的国有企业上了市,不管是上海还是其他地方,都有一些这样的上市企业,现在成了绩差股,甚至是ST公司。对此,地方政府推动并引导这些问题企业的资产重组,让一些没有生命力的绩差股脱壳退出,把有朝阳前景的企业和资产装入,这是对股市和投资者的负责。"把没有生命力的股票救活了"的说法是一种误解,因为原来的企业实际上已经退市了,重新上市的是新的企业和新的资产。这是对壳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是对历史形成的问题的一种负责任的协调,符合资源优化配置、优质资产向股市集中的原则。 重庆目前有28家上市公司,大体上三分之一是绩优股,三分之一是中间状态,三分之一是绩差股。现在重庆市政府已经成立了重庆市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办公室,负责重庆上市公司的发展规划,推进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制定一系列支持上市公司发展的倾斜、优惠政策。大家可能注意到,原来的ST渝开发已经摘帽了,ST东源最近也复牌了。这些原来有问题的上市公司现在开始逐步新生、复苏,走上了规范的、基本面向上的道路。 (上海证券报记者沈传信初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