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基金老鼠仓需要人人喊打 |
新年伊始,以服务公众投资为名义的基金业陷入到监管风暴的漩涡之中。日前,证监会基金部下发了2007年一号文,要求强化对基金公司的各项监管。与此同时,针对基金经理“老鼠仓”的监管也逐步到位,监管层正在建立针对基金管理人员直系亲属证券投资的监控体系。
在基金业,所谓的“老鼠仓”是指基金经理在使用公有资金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的资金在低位买入股票仓位,等到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个人的仓位也会率先卖出获利,而机构(公有)和散户的资金可能会因此而套牢。这种投机取巧、公饱私囊的仓位被业内戏称为“老鼠仓”。显然,“老鼠仓”问题的存在表明基金管理人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基本宗旨,是法律不允许的。
详细>>> |
治理股市老鼠仓要引进国际惯例 |
“粮食丰收之后,必须提防鼠患”,这句贴在农村宣传栏中的宣传语,如今也成为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形象描述。波澜壮阔的牛市行情让投资者们切实体会到了“粮食丰收”的喜悦,然而喜悦的背后是“鼠患”横行。
与农村的鼠患有所差异,证券市场的“鼠患”叫做“老鼠仓”,是指基金经理在使用公有资金买入、拉升某只股票之前,先用个人的资金在低位买入该股票,等到用公有资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位后,个人的持股率先卖出获利,而机构(公有)和散户的资金甚至可能因此被套牢。“老鼠仓”属于利用内幕信息以及运作资金的职业优势炒作股票,涉嫌利益输送和内幕交易。
详细>>> |
公募基金老鼠仓可以剿灭吗 |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媒体上有关目前公募基金“老鼠仓”抬头的报道。这确实是一个抓眼球的报道,但好像也仅此而已。为什么呢?因为这涉及一个行业的潜规则问题。
“老鼠仓”说白了,就是证券包括基金这个行业的潜规则。大家放眼四周,各行各业,哪里没有自己的潜规则?比如说官员的升职提干,比如说采购员买东西,比如说开发商拿地,再比如说女演员跟导演的关系,等等等等,哪一个领域、哪一个环节,能真正做到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详细>>> |
| |
|
|
股市的持续升温,激发了普通投资者的热情,同时,也令上市公司管理层怦然心动。上证所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市公司高管在牛市行情中买卖股票行为日益频繁,并以其“独特”的眼光抓住了最佳买卖时机,获利颇丰。
另据上证所披露的资料,自2006年8月28日至2007年1月17日,共有5家上市公司的4名董事、3名监事和2名高级管理人员存在违规套现行为,其中1名董事、2名监事甚至一次性全部卖出自己所持有的股份,其余高管抛售股票数量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在25.4%至49%之间,远超证券法规定的25%上限。
详细>>> |
防治“老鼠仓”须大刑伺候 |
“老鼠仓”是股市里比较普遍的一种现象。通常说来,只要有人做庄,就会有“老鼠仓”的存在。不仅投资基金有,证券公司有,就是其他的机构也有。
就象老鼠是人类的公害一样,“老鼠仓”同样也是股市里的公害。它不仅是一种内幕交易行为,同时还是一种投资环境的污染源,并且它还很容易滋生出一种股市腐败行为。因此,“老鼠仓”就象过街的老鼠一样,同样面临着人人喊打的局面。
详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