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6月23日 10:30 中国经济时报
——兼议体制内企业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于企业家价值、企业家人力资本的问题,近两年为国内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从企业家的角度观察企业、研究企业,有些问题可能会显得更直观、更清晰。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企业家是使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这三大基本生产要素有机结合而创造财富的第四大要素。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冒险精神,不但造就了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发展,也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家的价值由此可见。在实践中,企业家凭着自身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大量财富的不胜枚举。但是在传统体制下,企业家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企业家的价值并没有被真正“发现”;直到今天,这个问题在“体制内”也还远未根本解决。要分析中国当前的企业家问题,有必要把“体制内企业”和“体制外企业”做一个明确的划分。所谓“体制内企业”,是指那些根据传统体制的要求设立、至今还基本按照原有体制、原有方式管理的企业;所谓“体制外企业”,是指那些在市场中自己生长起来、基本上不受制于传统体制管理的企业。体制外企业也可以称为“民营企业”。 说到民营企业,不少同志有一个错觉,似乎民营企业就是私有企业;从一些党政机关的文件看,似乎也有这种误解。其实,“民营”,从字面上看,是从经营的角度而不是从所有制的角度来讲的,只要不是“官营”、“国营”,就是民营。经过近20年的改革,体制内企业的“面貌”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至于有的同体制外企业相区别开始有了一定的难度。尽管如此,体制内外企业还是有些本质的不同。在我看来,这种不同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企业上面是否存在一个直接管理企业人、财、物、产、供、销以至党、政、工的企业主管部门——不管这个主管部门叫做部、厅、局,还是叫做总公司、集团公司、集团控股公司,只要它自身是拥有行政级别的,承担着一部分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又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等事务,其实质是一样的——有主管部门的是体制内企业,“无上级的”是体制外企业。第二,企业本身有没有行政级别。体制内企业实际上都是有行政级别的,科级、处级、局级、部级等等,尽管近几年讲不给企业定级,但是所谓“国家特大型企业”、“大一类企业”、“大二类企业”等等,在干部的安排、享受的待遇等方面,实际上是比照行政级别来的。体制外企业则根本没有行政级别。第三,企业经营者有无“铁饭碗”。体制内企业经营者实际上都是有“铁饭碗”的。由于上有主管部门,身负行政级别,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破产、被兼并时,上级领导一般都会给其经营者安排相应的工作,至少不会让其失业。而体制外企业的经营者则不然,企业搞糟了,他只能自谋出路。可以看出,衡量一个企业属于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主要不在于它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而在于它同行政部门或准行政部门的关系。实际上,近几年公有民营和混合所有民间经营的企业不在少数。按照上述标准划分,国有企业、“大集体”企业以及由这两类企业改组而成但基本按照原有体制管理的股份制企业——包括一部分上市公司——仍然属于体制内企业。尽管经过多年的改革,有的甚至搞了“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这些企业的经营机制还远未彻底转变过来。严格地讲,体制内企业的厂长、经理以至董事长、总裁,与其说是企业家,不如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政官员。上级主管部门在观念上,一般是把他们作为一定行政级别的经济干部来看待的;在工作的安排上,一般是按照相应的行政级别来“就位”的;在对经营者的要求和考核上,采取的是同党政干部大同小异的标准;在对业绩突出人员的激励上,最大的激励往往体现为“加官晋职”,在这种体制制度下,体制内企业经营者个人的目标、动机和行为方式同体制外企业大相径庭,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由于作为“企业家”,其价值和人力资本得不到承认和实现,他们缺乏一种千方百计追求利润的内在驱动力,这是单靠奉献精神所不能解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体制内,“企业家”的价值实际上被认为基本等同于行政官员的价值。其结果,一方面,作为行政主管的上级部门对身负行政级别的厂长、经理的较强的行政“激励”和行政约束,剥夺了一部分本该属于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这些曾经创造过大量财富的“功成名就”者由于自认为作为“企业家”的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不平衡,恐怕也不能不说是因素之一。没有“出事”的经营者也未必没有心理上的不平衡。看来,从正反多个方面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真正堵塞漏洞,以尽可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还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提高企业经营者的待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80年代末曾提出:经营好、效益高的企业,经营者收入可以高于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1-3倍;后来劳动部还搞了一个“双封顶”的办法。近几年,又开始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试行年薪制。这些尝试,都是在努力体现企业经营者同党政官员的不同,其初衷是很好的,但是由于一些基本的制度——比如产权制度——问题没有解决好,使得一些试点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比如年薪制。□贺阳
| |||||||||||||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