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7月10日 14:13 信息时报赢周刊
编者语: 我们曾列出大约10个选择去网站工作的理由,比如工资高、前景好,时髦、前卫,软、硬环境好,工作方式新颖,带来新的思维方式,是对自己的一种革命等等,供我们所选择的一些访问对象挑拣。对于选择网站工作的人来说,这些理由似乎都存在但又都不那么清晰,对于没有选择网站工作的人来说,这些又确实是网站的另一种魅力,只不过被他们抵抗住了而已。 大部分网站目前正走在奔往山穷水尽的路上,能不能柳暗花明谁都说不清楚,但我们发现,选择网站工作的人并没有因此而第一时间丧失信心,而没有选择网站的人却正在大力使用网络进入自己的新生活。 请看我们的8位嘉宾,叙谈自己对网站衷情或敬而远之的理由。以下是反方:1、网络 □是是(北京某杂志主编) 我曾被某网站以绝对的高薪挖去当内容总监,在此之前,我在一家很有名气的传统媒体做得不错,虽然没混上一官半职,但网站的老总仍然认为我值得他们花那么多钱。 受人之托,终人之事。虽然这些年的工作经历已经使自己变成“老油条”了,但拿人这么多钱,就得为人卖命,这点道理我还是很明白的。于是,多年来,晚不睡早不起的我每天早上7:30准时起床,8:30到公司(比一般员工早半个小时),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钟左右,中间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想想,给资本家打工绝对不是好胡弄的,一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可不是让我坐那儿看报喝茶,而是得真刀真枪地干啊。一个星期下来,我的体重轻了2公斤。就这,老板还是不满意! 问题的根本不出在这儿,而是出在当老板的心态上。这个网站是个美国公司,刚刚融到一笔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者个个贼精,人家不可能“咣当”一下砸给你一笔巨款让你一年不愁吃不愁喝,IT界恐怕很难找着这样的美事儿,尤其是对这家还没冒头的网站。这钱像牙膏似的,得一点点往外挤。公司这笔钱呢,人家是三个月三个月地往里投,第一笔花完了,摊支起来了,看看效果怎么样,第二笔再来,再往摊里填东西,再看效果……我去的那会儿还属于刚开始花第一笔钱的时候,编辑部加我共六个人,我们得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把摊子支起来。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和我们竞争的几个网站最早的开始已经有半年多了,这在.COM时代可不是一个短数,所以我们的信息量不仅要达到已有竞争对手的量,还得超过它们的总和,起点不低呵。这种情况下,当老板的心急火燎也在所难免。这些我们也都能理解。但问题是,如此心态下导致的行为方式,却让人很是受不了。 老板一再跟我们强调,我们是想踏踏实实做内容的,不像别的公司急着上市或急着卖掉自己,给了我们一种抡活干事业的感觉。如果现在还有哪个.COM的老板跟我说这话,打死我也不信。再来说说老板对我的不满吧,她的不满主要来自于我“不善于管理”上,我承认我是不懂管理,但公司的所谓管理办法又是怎样的呢?他们要求我手下的编辑每天向我汇报工作的进程,我每天要检查他们的工作还要安排他们第二天的工作,然后再检查……因此,每个编辑每天都必须回来开会。想想看,在人手奇缺的情况下,编辑们不仅要做最基础的收集资料的活儿,还得自己出去采访编稿,那么糟糕的城市交通,让他们每天来回跑几趟,仅仅是汇报一下工作,有这必要吗?更何况我们每个人一个月有一个月的工作进程安排,一个星期有一个星期的,怎么就不能给编辑们一点空间呢?我对此十分不理解,因为我自己是做编辑记者出身的,我知道我们这个行业的工作特点。所以我不理解公司这一套管理制度。开始的时候,我跟老板争论,认为这种方式行不通,老板开导我,说这就是网络媒体,网络媒体就是要讲信息量,编辑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信息收集员,说白了就是一个信息机器,不能跟传统媒体比!我彻底失望了。我承认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区别,但区别到完全忽视个体的价值和创造性却显然是不对的。 我离开了这个网站,我在那儿只工作了十天。我也曾经试图想去其他网站,但它们大多数都乱,无头苍蝇似的,而人在那里头,都蝼蚁般忙乱。从此我便对网站断了念想,我想,也许有那么一天,大家真的不那么急着上市了,网站经过整合能有更大的创造空间了,我可能还会去,但不是现在。 回过头来替那些老板们想想,人家也不容易啊。花的又不是自己的钱,网络烧钱烧得这么厉害,说断顿就断顿了,人家能不急吗?人一急心态不太健康也很自然嘛。正常,正常。 2、拒绝的理由 □杨敏(广州《新快报》记者) 不去网站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其实还是怕。二十七八岁的年纪,虽然还不能算老,但也过了“过把瘾就死”的轻狂时节了。也不是什么读过MBA,喝过洋墨水的高级人才,即便去网站,也就是做自己的老本行,编编稿子,写写文章。收入固然会多一些,但说实话,也没有哪个网站打算拿过万的月薪来引进我这个“人才”。 因为自己编的就是网络版,所以对于互联网的事多少有些了解,也接触过不少网界的“精英”,其中包括一些中国互联网界最响亮的名字。几乎所有做网站的人看起来都激情洋溢,对自己的事业抱着坚定不移的信心,这一点很教我羡慕,但也恰恰是这一点让我生疑。在他们脸上,我看到了与前些年拉我做传销的那拨人相似的狂热,于是我很自然地就会担心互联网也和传销一样成了某种迷信,虽然有人因此赚了钱,但迷信终归是迷信。而且我怀疑他们迷信的也不是什么互联网,而不过是钞票罢了。 这并不是说互联网本身有什么不好。我相信网络将会改变世界,或者说将会改善世界,但我认为被改变的只是方式而已,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通过电子邮件采访在美国的新闻人物,可是采访仍然需要我们研究资料,提出问题。 所以,我不会因为“工具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职业。或许会因为薪水的多少改变,不过那要等到有人给我开出足够高的价码时再谈了。 3、一个叫男人一个叫男子汉 □翟明磊(上海独立撰稿人) 我是个同时给网站与报纸写稿的记者。我看新闻网站与报纸并没有实的区别,就像一个叫男子汉一个叫男人一样,都是新闻载体。两个载体各有利弊,新闻网站快,不拘形式,有时说些大快人心的话,但不投巨额广告的话,点击率不高。人总是很懒的,没兴致时,半年不看你你又不能上街拉人。这是许多新闻网站头痛的新问题。纸质媒体虽然也不能上街拉人,但可以横玉体于报摊,人们有个被迫接受的视觉效果。还有,一份报纸打下心灵占有率,非7年~10年的工夫不可,中国快一点也要3年,但接受之后除非有大退步人们很少抛弃。报纸有点像朋友,网站像情人,但情人做得好也可长久。目前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难。怎么做新闻网站大家都在探索,有的照搬纸头肯定不行。有的新花样也不定成,国外有专为个人设计的量身订做的个人电子报纸(根据每个人喜好,感兴趣的门类订做)据说也不成功,读的感觉像照镜子,特别怪。因为人读报纸是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读到闻所未闻的奇闻,甚至让他大骂“放屁"的观点。我不知道新闻网站未来会是怎么样,但报纸的未来是:人们读报纸是寻找安全感的,世界太复杂了,变化太快了,但只要在固定的版位看到对世界的解释,人们就安心了。未来的报纸更长于分析,更精品化。 我不去网站的原因想更广泛做新闻,不想让独立的思想受限制。未来的社会肯定是极小企业的时代,指10人以下的企业。100人已经是猪了,跑不动了。美国加州60%工业产值由10人以下企业做出的。新闻更是如此,欧美自由记者,自由编辑多如牛毛。连幸福杂志都有各行业自由编辑。我做内容提供,不是做平台。做网络评论更自由一点。各有分工吧。 做网站可能做更实用与更个性的好一些,如完全自助旅行网站,真实笑话网站,别先做得商业兮兮的本来网络胡子还是茸毛呢,弄成问题青年不好。注意我讲的是信息类网站,也许这不是我们传统的商业武场,大家都太正经了。也许电子商务能当大哥养家,信息类网站也许是另一种玩法,不说了,已经有人冷笑了。 我私人的工作室是我业余,主要是评论。在www.bossway.com.网站,是朋友做的,棒的,有宋新宇的评论,我的也不错,比狗腿子们写得好。 4、我不会去网站 □刘韧(北京著名IT写手) 问:一直以来,有没有哪家网站挖你过去? 答:没有。 问:为什么你这样一个在IT界赫赫有名的写手没有成为网站猎取的对象? 答:不知道。我也没有想过。为什么?也许是我在《计算机世界》一直也没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吧,所以也没动过心思。 问:如果现在有网站来挖你,你会去吗? 答:不会去。 问:为什么呢? 答:我是做媒体的,讲求的是传播效应,网站的传播还是很小的,相比之下,纸媒体的传播力度要大100倍。 问:但你的许多文章包括专栏在网上被广为传播,这些认识到你的实力的人也许正是平常较少去看纸媒体的人。 答:但网上我的文章通常也是从纸媒体上转载过去的,我也不会专门为网站写稿。 问:纸媒体传播力度是网络媒体100倍的说法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答:这是我的感觉,比如新浪网上的头条新闻最多有2万~3万人去看,而《南方周末》上的文章就有100万人在看。 问:你对网站媒体是不是一直存在看法,之前讲过搜狐,最近又在文章中大书特书新浪,网站与你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受你文章中态度的影响? 答:不是的。我是很公平的。 问:是因为你掌握的资料比较丰厚,才使你总是先于他人有一些对网媒更深刻的看法吗? 答:对。可能我采访的次数来来去去比较多吧。
|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