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奥王玉锁的夹缝突围

2014年06月19日 16:17  新浪财经  微博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河北廊坊,王玉锁坐在自己宽大的办公室里笑容满面。他胖了。与前几年跑马圈地的风光相比,这位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已甚少在媒体露面。尤其是2012年联手中石化[微博]对中国燃气(00384.HK)的收购计划受挫后,王变得更加低调。

  “孰轻孰重,我比你更清楚。”提及那次收购,王玉锁马上收起笑容,一字一顿地说,“没有什么教训,新奥对中国燃气股价的心理预期就是每股3.5港元。后者不接受这个报价,我们只能放弃,就这么简单。”

  尽管轻描淡写,但这一收购对新奥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王玉锁原本希望借此扩大市场份额,并与中石化这个掌握气源的石油巨头结成更紧密的联盟关系,以缓解来自中石油和华润集团等实力派央企的挤压。

  自1990年代初涉足城市燃气行业,王玉锁用20年时间将新奥发展成资产超过300亿元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燃气企业,在中国大大小小600余家燃气企业中独树一帜。如今,当市场瓜分殆尽,丛林法则行将就木之时,新奥也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发展空间愈加逼仄。对中国燃气的收购行动,则被视为新奥应对变局的一次重要尝试。

  尽管收购功亏一篑,王玉锁并不悲观。七八年前,王玉锁开始带领新奥从燃气分销企业向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前后投入30多亿元研发清洁能源的各项技术,“我们进行的是一项比拼耐力的长跑。”王玉锁告诉《中国企业家》,清洁能源才是新奥面向未来的根本,现在则到了后程跑的关键时刻。

  在新奥,从6年前展开的通过微藻制造生物柴油的技术研发开始,其技术团队已经将触角伸展到了包括薄膜光伏、煤炭清洁利用以及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泛能网”在内的一系列热门能源研究领域。这种探索一度遇到了很大困难,即使到现在,新奥的众多清洁技术还没有任何一项实现产业化。处于传统能源、清洁能源夹缝中的王玉锁,面对的是未知的清洁能源利用前景,以及身后强大的国企竞争者,向前成为唯一选择。

  新奥并不垄断上游资源,这注定了王玉锁必须付出比国有企业更大的代价和勇气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才能为自己找到突围之路,“如果是国企老板,这样长期的投入没法做,不成的话怎么办?要对风险负责任。但对新奥来说,你要想走出新天地,走出一片蓝海,必须这样。”王玉锁说。

  然而,留给新奥的时间并不太多。对新奥来说,依靠接驳费和燃气销售获取利润的盈利模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王玉锁必须抢在这一切发生之前建立起新的竞争力,为公司的前行安装一部全新的发动机。

  “中国燃气市场的青春期还有3到5年,最快在2015年就会出现天然气供过于求的情况。”中国城市燃气协会秘书长迟国敬告诉本刊记者。如果毫无作为,或是转型失败,当传统燃气业务的市场完全饱和之时,新奥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天花板,等待它的将会是行业终极洗牌格局中的被动处境。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