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云
据《亚洲华尔街日报》近日报道,亚洲的投资银行业目前面临着很大的整合压力,一场大规模的重组似乎已在所难免。
香港汇丰银行负责地区性金融机构研究的安娜·博尔齐说,亚洲的投资银行业严重过
剩,合并和收购的步伐应当加快。博尔齐女士预测,一些二流、三流的国际性银行将撤出亚洲,或者缩小在亚洲的业务范围,或者进行全球整合。
许多国际性大银行并不提供亚洲业务的分类细账,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它们去年在亚太地区的经营状况并不好。2001年,摩根公司亚太业务的净亏损额为1.95亿美元(上一年的净收入为8.37亿美元),美林公司在亚洲(不包括日本)的税前亏损额为4000万美元(上一年的税前收益为2.69亿美元),还有高盛公司、摩根士丹利公司等在亚洲地区的收入都有所下降。
上世纪90年代,受到亚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吸引,许多欧美投资银行纷纷扩大了亚洲业务,耗费巨资建立庞大的业务机构,高薪聘用雇员。但是,现实的残酷击碎了许多美丽的梦想,尤其是在当前欧美经济疲弱不振,这些银行难以获得足够盈利以补贴在亚洲的经营亏损的情况下,如果亚洲业务仍不能独立维持的话,就很有可能成为裁减的对象。
亚洲投资银行业的收入减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亚洲发生金融危机后,债务重组曾代替债券和股票出售成为投资银行的一大收入来源,但是现在大笔交易的机会已经很少;其二,众多银行为了争夺生意而竞争,使客户有很大的优势同银行讨价还价,造成佣金备受打压。
亚洲的金融机构已经进行过一些整合。去年,东方惠嘉证券关闭了它在亚洲(除日本以外)的经纪业务部门,裁掉了350名员工。汇丰银行和美林公司缩小了在东南亚的经纪业务。上个月,新加坡发展银行集团表示将关闭在菲律宾的证券业务部门。美林公司在去年11月实施了一轮重大的裁员计划之后,又相继进行了一系列较小的裁员。此外,摩根公司,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公司和雷曼兄弟公司等也都裁减了亚洲的投资银行业务人员。
摩根公司负责亚太区金融研究的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许多投资银行都被巨大的商机吸引到亚洲,结果造成银行过剩。尽管这里的银行业整合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就开始了,不少银行已经破产,但是,目前银行的经营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
许多分析家和银行家都认为,在亚洲,幸存下来的将是那些大型的国际性银行,它们可以通过从事货币、债券、互换基金或者衍生物的交易而赚取利润。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中国等市场已经成为亚洲投资银行的希望所在。香港大学教授迈克尔·恩赖特说,对于投资银行业来说,除非75%的人力放在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香港特区,否则就无法抓住盈利的机遇。
《市场报》(2002年08月26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