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增收中的落泪是金 政府不能等闲视之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4日 09:21 中国经济时报 | ||||||||
费十年 这是一句时光不容易磨灭的话语:现代快报记者说,瓜农的朴实让人落泪。 在南京的一场因“拖拉机禁止进城”引发的“卖瓜难”事件中,我多次注意到落泪是金的诱因。据6月22日《现代快报》报道,日前,南京执行了运瓜车进城的新规定,大量运瓜
在现代快报发表的几幅照片中,瓜农挥之不去的愁云,瓜农生存的窘境令人心碎。对于眼前的困境来说,谁能帮助他们度过?用什么方式才能够让他们免于年年的忧郁?报道中说,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卖瓜难”,相关部门将制定配套政策。这当然是瓜农的福音。可是,“卖瓜难”并非是一时的现象,今年的问题解决了,明年又该怎么办?我丝毫不怀疑政府相关部门“近期就会拿出具体操作方案”,而且这一具体操作方案充满了急中之智慧,可是,我更为关注的是瓜农的增收如何实现,这比眼前的瓜农的西瓜如何处理完,如何在一种既定的程式下皆大欢喜,要来得重要和迫切,甚至更人性化。在瓜农的增收远景还保持着海市蜃楼的状态的情况下,短期行为能让他们和关心他们的人士笑上多久呢? 必须注意到,瓜农的增收——前提或底线是“保收”——是平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届领导人对平民增收一直表现出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温家宝总理多次指出,他最关注的是“三农”、就业、社保等问题。“与以往政府强调类似“保七争八”的GDP增长目标相比,我们看到新一届政府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 现在有一种观点似乎是说,要让从事“经济”的农民自己学会在市场中游泳,因此受点挫折是必要的学费缴纳我国重要的奶源基地石家庄,2004年5月以来,不断发生将鲜奶倒进臭水沟的事情,有人在浙江在线上发表文章说,“倒牛奶是市场经济的进步”,似乎是作为一种响应——2005年进入5月中旬以来,宁夏贺兰县的奶农发现自己正在上演一部悲剧:大桶大桶的牛奶卖不出去了。“家里的狗都吃得拉稀了,奶盆子放那里,狗都躲着走”,怎么办呢?只好倒掉!倒奶是容易的,但问题是支出却一分钱也不能少:贷款要还,饲料要买,水电费要交,等等。牛奶滞销,愁煞奶农,该县县委书记王紫云却高屋建瓴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解决问题还得靠市场,农户不能过分依赖政府,要学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游泳。 这些观点受到的批驳是可以想见的。我赞同郭松民先生的观点:“听任他们在市场海洋中遭遇没顶之灾,也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那么出路究竟在哪里?在我看来,只能是组织起来,走合作之路,增强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只有“依赖政府”才能够回答的。” 现在好像还没有露出“倒西瓜”的迹象,如果一旦出现,我不知道有没有“倒西瓜是市场经济的进步”的论调。我想,这种观点很具有煽动性,值得地方政府细辩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是有限政府,但是这不等于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任由以瓜农为代表的平民在卖西瓜的经济行为中为人为制造的挫折买单,并且以足够的耐心指望他们做出调整。 考究南京出现的“卖瓜难”,其中的问题已经牵涉到多个地区、多个政府部门的合作,但不管怎么说,相关政策的指定必须以“平民的增收内核”为惟一前提,必须以此为长远的政绩目标。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我们所能达到的水平,就只能是有洞补洞、有漏补漏,然后是年年被眼前的问题搞得焦头烂额。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