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焦点透视 > 正文
 
上海本地股历史性转变 从死亡板块到蓝筹集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4日 04:0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曾几何时,上海本地股因业绩差被称作股市的死亡板块,经过1997年开始的波澜壮阔的大重组,上海上市公司实现了整体飞跃:上海板块持续成为证券市场最为活跃一支;上海上市公司业绩连续三年领先全国水平;2002年140家上海上市公司平均每股盈利达到0.1754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36%。

  如今,蓝筹股已成为实力机构投资者首选,人们不难发现其中活跃着众多上海本地股的
身影。2002年上市公司总体业绩驶入上升通道,上海上市公司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国际权威机构发出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已不逊发达国家的高度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发展成为亚洲第三大证券市场。

  死亡板块的震撼

  回忆当年的情景,80高龄的上海老股民吴元昌老先生连连摇头:那时上海公司简直就成了‘死亡板块’,已经没有几家公司的股票能让股民投资了。

  1993年前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一批产业传统、规模较小、业绩相对较差的公司先后挤入证券市场。先天不足的同时还带来上市公司对证券市场认识的狭隘,部分公司上市后忽视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能力。到了1996、1997年,上海公司已不得不面对尴尬的现实:一大批公司业绩下滑,许多公司丧失再融资的能力,在上海GDP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景下,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却一直低于全国水平。

  上海上市公司的集体衰落,强烈地冲击着上海人的自尊,更唤起了上海市政府的忧患意识。大上海,应该托起代表城市竞争力的上市公司优秀群体。1997年开始,上海市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有关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拉开了气势磅礴的上市公司重组大幕。

  谈及上海市政府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为,北京和君创业咨询有限公司总裁何劲松说,上海市政府具有相当的超前意识。那时深圳一直领中国改革开放之先,上海与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在向深圳学习,而学习的结果是,上海掀起了一轮上市公司大规模重组的浪潮。招商证券研发中心总经理谢魁星认为,上海当时的举动不仅领先于珠江三角洲,而且走在了环渤海经济圈之前。

  政府推动成为从1997年到2001年这一期间,上海上市公司大重组的鲜明特点,也使得重组不可避免地带有区域性特征和局限。谢魁星进一步分析道。

  巨大创造力的激发

  上海的巨大创造力,再一次在证券市场淋漓尽致地发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这项波及面广、政策性强、周期性长、敏感度大的创新工作纳入到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开展的轨道中。

  从1997年到2001年的五年间,通过超常规资本运作的努力,上海共有88家上市公司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资产重组,36家公司调整了控股股东,27家公司通过重组变换了主业,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200亿元左右,盘活国有资产73亿元。

  上海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财务融资部总经理李柏龄教授认为,上海政府拥有的巨大资源优势和强大调控能力在重组中得到充分发挥和显示。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中心主任胡汝银博士进一步分析说,在政府主导的情况下,强势政府的组织机制,有利于资产重组的高效运作,可以暂时性地弥补公司治理机制的不完善。

  上海上市公司重组的效果比较鲜明和显著,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张文魁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重组过程中,无论是优势企业、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加快向上市公司集中,还是将重组与促进上海支柱产业、科技产业和都市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有机结合,以及股权转让、资产置换、兼并收购、并壳让壳、股份回购等一系列创新手段的实施,这一切不仅带给证券市场崭新的理念,更让投资者看到一大批上海上市公司脱胎换骨的新姿。

  上实联合、金丰投资、上海医药等一批新公司,正是通过借壳纷纷实现了上市的战略目标。在把壳让给最好的原则指导下,上海的一批没有生命力的绩差公司纷纷脱壳退出,同时另一些有朝阳前景的企业和资产相继装入。谈起当年的重组上市,上海医药董事会秘书曹伟荣认为,这一重组实际上打开了上海市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空间,为医药产业成为上海第七支柱产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上海医药重组的成功,是令公司原总经理廖有全最欣慰的作为。当初,他亲自领导这一重组,并为了上海医药的发展战斗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曾评价说,重组是对壳资源的有效利用,体现了证券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

  而从一度濒临退市的PT农商社到今日的都市股份,抚今追昔,公司董事会秘书汪培毅更加感慨万千:资产重组,使公司获得了新生。1994年上市的农商社,自1996年开始亏损,连亏到2000年底,公司净资产为-5.7亿元。在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PT农商社苦苦挣扎在生死线上。而历经种种的艰难和搏弈,最终在政府及有关方面的定夺下,2001年,农商社获得近2亿元的现金及价值3.6亿元的土地使用权,同时公司原有的大部分不良资产被一锅端走,当年公司一举实现盈利。PT农商社的重组成功,堪称上海当时几家走向新生彼岸的PT公司的典型写照。

  对于上海绩差公司进行的这种重组方式,有学者提出,该死的企业就不应该让它活,这样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面对不同的声音,参与并策划上海本地股大重组的原上海市经委主任、现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表示,这要从我国实情出发,中国股市脱胎于计划经济,那时一些并不是很有前景的国有企业上了市,后来成了绩差股,甚至是ST和PT公司,对此,地方政府推动并引导这些问题企业的资产重组,这是对股市和投资者的负责,也是对历史形成的问题的一种负责任的协调。

  不过并非所有的绩差公司最终都迎来柳暗花明,PT水仙就未能幸免于难。对于PT水仙的摘牌,证券市场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一些市场人士尖锐指出,政府推动不可避免地带来重组并非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弊端。李柏龄教授当初一直在操作PT双鹿的重组,对几家PT公司的复杂重组背景和不同的重组命运,有着强烈体会。他毫不讳言地表示,水仙的退市,某种程度体现了政府意志对上市公司重组的左右,实际上,水仙在几家PT公司中并非最差。由于公司是家集体企业,缺乏足够的政府背景,最终没有获得全力的支持。

  再融资的强大支持

  上海本地股的资产大重组,无疑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李柏龄教授表示,在这场重组过程中,政府花了极大的气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形成很高的重组成本。那么,这一重组成本究竟是由谁来埋的单?

  张文魁认为,上海政府推动进行的这场重组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在当时历史时期和市场条件下,重组带来的上市公司再融资资本有效弥补了政府注入的成本。张文魁强调,后来其它一些地区也不同程度地效仿上海的做法,但最终大多不尽如人意,一个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年来证券市场的低迷,上市公司再融资已经很难实现。再融资使得上市公司重组及重组后能有足够的资金作保障,支持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而再融资的资金来自证券市场,来自广大投资者。

  将资产重组与再融资,尤其是与增发新股紧密相联,是证券市场的一项金融创新。而先走一步的大胆尝试,为上海上市公司带来了巨大发展空间。有幸成为证券市场第一批实施置换并增发新股试点的申达股份,深深体验了重组为公司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当年,申达股份一举增发新股7500万股,募集资金3亿多元,雄厚的资金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公司进入良性发展轨道。1998年重组至今,申达股份连续五年保持每股盈利在0.38元以上,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2%,公司基本年年向股东分红派现。

  无论是申达股份董事长席时平,还是上实联合总经理陆申,都将资产重组的成效总结为:实现了国家、上市公司和股东的共赢。这也说明,只有使上市公司的重组--再融资--良好经营形成有机运作和良性循环,国家的付出和投资者的投入,最终才能获得有效甚至高效的回报。

  重组的巨大能量,终于激活上海上市公司的勃勃生机,上海公司的重组行为,也成为证券市场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到2000年上半年,上海113家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首次超过沪市、深市和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公司终于打了翻身仗。由资产重组和业绩提升所带来的上海上市公司的板块效应,进一步对股票市场走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上海本地股的价值凸现,不断成为引领投资者投资的风向标。

  上海上市公司发生的深刻变化,使其在上海经济中的地位显著增强。截至2001年底,上海上市公司累计筹集资金近1000亿元,其中2000年和2001年,上海公司连续两年每年筹资超过180亿元。这些资金对带动上海相关的投资、增加就业和拉动消费等作用十分明显。同期,上海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7000亿元,相当于上海2001年GDP总值的141%。上海上市公司对上海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然,重组并非一蹴而就。当初包括申达股份在内的几家纺织上市公司的重组,曾被期望将开创纺织业的新局面,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由于没有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无锡太极实业的重组最后以公司重又跌进亏损漩涡,而给证券市场留下诸多的遗憾。同样,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也存在种种的不足和隐患。对此,上海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姜耀中指出,上海资产重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宜估价过高,有些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新重组:孕育蓝筹集团

  如果说,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在前期还更多停留在救死扶伤的层面,那么,面对新形势,未来上海上市公司的新重组,将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致力于培育一批大公司、好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这些公司不仅要成为国内行业龙头,而且还要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成为真正的蓝筹集团。

  李柏龄教授表示,2001年以后,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表面上似乎步伐有所减慢,实际上在表象背后,是上海市政府对重组的认识更深刻、更充分及更理性。这一时期以及今后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工作,应该按照市场化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运作。上市公司自身将更多成为重组的主体,而政府主要抓住对经营者的有效考核,促进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宝钢股份、浦发银行、上海汽车、申能股份、上港集箱等一批上海上市公司,逐步显露成为绩优蓝筹公司的优势和风范。上海证管办副主任黄运成教授认为,这些蓝筹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不仅成为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而且对推动上海经济增长和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

  依托证券市场实施资产重组,为上海打造蓝筹集团提供了强大的资本扩张能力和巨大的辐射能量。浦发银行的成长之路可见一斑。1999年浦发银行上市时,公司总资产仅为8720万元,经过上市后几年的迅速扩张,到2002年底总资产已达到2793亿元,尤其公司引入美国花旗集团这一国际战略投资者的重组推进,使其在新的市场竞争形势下,将显著增强应对国内外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能力。

  老牌公司申能股份的成长之路更具典型意义。亲眼目睹申能取得发展成就的公司副总经理陈铭锡很有感触地说,资产重组对申能做大做强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巨大作用。1993年申能上市时总资产仅为43.5亿元,1992年公司实现税后利润3.3亿元,而截至2002年底总资产已膨胀到134.9亿元,2002年实现净利润10.3亿元。申能的良好业绩,赢得了小股东的称赞,被称为上海滩小股东代表的吴元昌老先生,自豪地宣称,他是申能的跨世纪股东。

  一直参与并积极推动上海上市公司重组的上海金融服务办副主任范永进,对上海公司的重组有着难以言表的深厚感情。他指出,如果不是依托证券市场及进行资产重组,浦发银行、申能股份以及上海汽车等一批上海绩优蓝筹公司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绩,将难以想象。同时,范永进对上海公司的重组也有着客观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将赋予上海公司未来更大的重组和发展机遇。

  上海公司如果不走出上海,何谈蓝筹?首创证券投资策划部总经理王强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上海的蓝筹集团目前还更多局限在上海区域,今后这些公司应进一步增强资本扩张能力,勇于走出上海、走向全国并走向世界,掀起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界的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的新重组浪潮。只有这样,上海蓝筹集团才能真正与上海以及中国的经济增长相适应,从而成为上海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优秀代表。

  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上海上市公司的重组,不亚于在中国证券市场树立起一座里程碑。面对辉煌,这场重组的设计和组织者之一、现任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撰文指出,资产重组,是证券市场永恒的主题,对于上海而言,资产重组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上海上市公司已经强烈意识到新重组浪潮正在拍岸。种种政策趋势和导向正明确传递出:未来五年,上海将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新时期的上海上市公司重组,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

  展望上海上市公司的未来,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咨询研究专家杨建文表示,上海业已绘就的未来五年发展蓝图,赋予了上海140家上市公司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上海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将推动上海公司的重组走进新时代;建设工业新高地,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将使高新技术、支柱工业和都市型工业上市公司的发展赢得更大的社会资本集聚效应;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意味着服务贸易业的上市公司有了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强大推动力。

  在新征程上,有着海纳百川胸怀的大上海,惟有也必将继续向前。而上海如何不断突破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开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上市公司发展的更加辉煌未来,将令世人再度瞩目。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加快业务步伐,参加2003 IBM软件年会!

免费注册上网开店啦

  绝对大奖!订非常笑话短信,送数码摄像机!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概念英语 口语 出国考试 考研暑期限时优惠
  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境界,亲密接触,激烈搏杀,包你爽上“天堂”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Esprit 皇马 小灵通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学会和你的身体对话,了解自己的身体,探索自己……
非常笑话
妻子:我患病卧床你却到外面跳舞!丈夫辩解道:…
图片
铃声
·[李 玟] 真情人
·[周杰伦] 龙卷风
·[零 点] 爱不爱我
铃声搜索


企 业 服 务


广州开发区新浪站开通
新浪企业邮箱—免费喽
搜索MP3,音乐任飞扬
肺癌治疗重大突破


分 类 信 息
:全国名牌高校招生
   新浪分类全新改版
   夏季旅游-心的承诺
京车消费,此处为家!
 京腔京韵京商京息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