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双鹿”驰骋的秘密 ———中银电池有限公司十年发展回眸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2月28日 07:34 中华工商时报 |
|
2003-2-285:26:46□本报记者应华根
2002年12月2日,当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恩乐与八一男篮领队钱利民的手紧握在一
起的时候,双鹿和由它冠名的八一双鹿男子篮球队一样,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征程。中银与八一男篮的强强联合,已成为当今体
育与企业品牌运作的成功典范。在八一一次次在CBA赛场捍卫中国男篮巨无霸地位的同时,中银一步一步地奠定了中国电池
行业龙
头老大的地位。2002年,双鹿喜获中国名牌称号。从一家10年前固定资产仅500万元的“弄堂小厂”,到20
02年的年销售4.8亿多元和总资产超过4亿元的龙头企业,从昔日的养在深闺无人知到今天的闻达于天下,中银在国内国
际两个市场的驰骋纵横,被誉为中国民族电池工业振兴的成功样板。生存还是死亡:艰难的抉择从命若悬丝到凤凰涅,双鹿以
非凡的勇气,凭借技改的力量完成惊人的一跳:用不足500万元固定资产,完成了5000万元的第一次技改,开始了中银
的创业之路。1992年,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一位老人的南巡讲话,吹响了新一轮的战斗号角,神州大地处处沐浴着春的
气息。一个叫做宁波电池总厂的国营老厂,却还依然处于冰天雪地。一条消息不仅在企业内部传播着,而且已蔓延到宁波市的
整个轻工系统:宁波电池总厂困难重重,面临崩溃。这条消息的出笼源于这样一个事实: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碱性电池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由于国内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落后,大量的洋电池大举“入侵”中国市场,民族电
池工业面临一场生死考验,作为一家有着将近40年历史的国营老厂,宁波电池总厂首当其冲地被逼到了市场的悬崖边上。生
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不得不作出的抉择。创办于1954年的宁波电池总厂也有过计划经济年代的辉煌,然而一旦剥下“真
空”的包装,这种辉煌倾刻锈迹斑斑。在碱性电池纷纷攻城略地的时候,宁波电池总厂却仍固守着一些低档的民用型电池,如
糊式电池、铵型纸板锌锰电池、P型纸板电池“养家糊口”。40年的历史,几代人的努力,宁波电池总厂始终未能改变其“
弄堂小厂”的命运。在人心惶惶的1992年,宁波电池总厂负责人选择了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踏上了赴美考察取经的征途
,此时的美国已成为大举“入侵”中国电池行业的大本营。亲眼目睹了美国产销两旺的电池市场,所见所闻使他切实掂量出了
碱锰电池在市场搏击中的冲杀力,他带着一贴良方和一句豪言壮语回到了他自己的“弄堂小厂”。他为病入膏肓命若悬丝的宁
波电池总厂开出的药方是:技改。只有进行改造,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我所用,企业才能摆脱被抛弃被淘汰的命运。
他动情地告诉所有的员工:美国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明天的中国电池市场必将迎来辉煌。而迎接辉煌的惟一有效手段是以
技改完成企业的彻底“手术”,不进行“手术”,那就是死路一条。一语激起千层浪。“技改,那不是找死吗?”40年国营
老厂的工作经历使一大批员工养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我们可以等死,可那是安乐死,但怎么能自寻死路呢?”当时公司的
实际情况是:宁波电池总厂40年积累的家当———总固定资产仅为500万元,而一条世界先进水平的LR6无汞碱锰电池
生产线价值却高达5000万元,远远超过了银行贷款的最大限度。砸锅卖铁后打入的“强心针”真能让企业妙手回春吗?公
司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感受到的压力空前巨大:如果项目成功了固然会给公司带来前所未有的生机,然而万一失败了,后果不
堪设想。不少人心里打了个问号,许多好心人纷纷前来劝说,业内人士更是用怀疑的眼光盯着他们,一时间“不搞技改是等死
,搞了技改是找死”的流言四起。领导班子却不为所动,流言只能更坚定他们的决心。身在其位,使他们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
系在一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他们统一了思想,凭着一腔为宁波电池总厂未来负责的决心和信心,他们拉开了技改
的序幕。机会总是垂青勇敢者。当宁波电池总厂按既定方针开始技术革命的时候,香港中银集团主动找上门来,经过多方考察
和对中国电池市场的谋划,它和宁波电池总厂领导的思路不谋而合,1993年,宁波电池总厂与香港中银集团开始合资,一
家“弄堂小厂”里诞生了一家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电池总厂得到了新生。1993年6月,一条具有20世纪90年
代先进水平的LR6无汞锌锰电池生产线以5000万元的高价从日本富士公司引进并顺利投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中银人把这条生产线视作自己的生命线,与日本专家一起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日夜奋战,用了42天的时间,就把40台(套
)设备安装调试完毕,同年8月,通过LR6无汞碱锰电池市级投产鉴定(专家会议),并获得市级优秀产品二等奖。正是凭
借着这一条生产线,公司也从1994年利润不足30万元到1995年企业创利668万元、创汇672万美元,使企业呈
现出生机一片。尝到甜头的中银人从此再也没有停止过技改的脚步。如果第一次引进是为了解决生存的压力,那么第二次——
—斥资7000万元于1996年底从日本富士电器化学株式会社引进LR03无汞碱锰电池生产线,则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企
业规模———投产当年实现产量2.07亿只,利润2025万元,创汇1262万美元;第三次———斥资7800万元于
1998年从富士公司引进两条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每分钟生产能力达300只碱锰电池的LR6生产线,则是为了更好
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这条生产线不仅使公司在1999年底生产出1.8亿只碱锰电池,而且提前五年实现了国家
有关碱锰电池2005年必须实现无汞化生产的要求,从而使中银处于国内绿化环保电池行业的先进水平;第四次———从1
999年开始投资3175万元从韩国引进填补国内空白的LR14、LR20碱锰生产线各一条,则是为了提高产品的档次
———这两条生产线的成功引进,进一步优化了公司的产品结构,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了企业的生产规模,增强了企
业的综合竞争力,使公司真正成为碱锰电池的专业生产基地。四次技改,总投入资金已远远超过了2.3亿元。正是凭借着这
个巨大而持续地投入,使宁波电池总厂从死的边缘得以凤凰涅□,使中银在短短的几年里达到4亿元的总资产,创造了他们以
前40年想都不敢想的业绩。从计划走向市场:“改造”员工先进的设备只是企业前进的一个“硬件”,“企”字去“人”则
为止,员工才是驱动企业发展的“软件”,它决定着企业发展的长度、宽度、厚度和高度,中银在改造设备的同时,也在大力
度地改造着人。如果说,1992年陈恩乐总经理的一番豪情壮语说服了一群国营老厂的员工,那么今天,中银已用奋进的事
实征服了所有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中银人。1993年,公司与香港中银集团的合资,不仅解决了技改的资金问题,而且彻底打
破了国有企业的“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职工们忧心忡忡:公司发展了,是不是公司不要我们了?公司着手的现
代企业制度改革,是不是把“企业人”转变为“社会人”,进而把我们给抛弃了?针对这一疑虑,公司领导层不是用豪言壮语
,而是用事实说话。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加强了。搞“三讲”,抓党风
勤政廉政建设,评先进集体、文明班组、厂级先进、生产积极分子、文明员工,有声有色的党建工作,使中银的党组织更有凝
聚力,先进典型层出不穷,公司主要领导还获得了“全国轻工业系统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优秀经营者”称号。在现代企
业制度下,党员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员工的人均年收入由1998年的18000元提高到了1999年26000
元;为了改善员工的用膳条件,公司先后投入110多万元改造餐厅和器皿;为了改善职工的住房问题,公司投入了3000
多万元用于住房津贴;为了形成新的用人机制,公司投入2520万元对职工进行经济补偿。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员工们的精
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在中银,各种文体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各种旅游、比赛活动丰富多彩。中银人已逐渐地认识到,打破大
锅饭,拉开分配档次,彻底改变旧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立一套科学、严格、全面、细化、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符
合每一个中银人的切身利益的。因而在审议关于筹备成立双鹿电池有限公司的职工代表大会时,获得了一致通过。在“爱我本
职,不断进取”的企业精神理念指引下,公司提出“以一流技术”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一流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新
设置的总师办(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目前已正常运行,真正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同时,进一步发挥计算机网络管
理的优势,将现代化管理充分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为了营造企业形象工程,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公司提出“对内抓现场”的
口号,实现文明生产、文明管理,并真正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强化制度实行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加大贯彻执行奖惩办
法的力度,将检查结果直接与奖金挂钩,使制度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为了真正实行公司“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公司建
立健全了一系列留住人才、让人才充分发挥的有效机制,使技术和管理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截至目前,公
司引进的人才已占员工总数的20%,高素质的人才使中银一直走在国内电池业的前面。先进的设备,一流的管理以及高素质
的人才队伍,使中银的研发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1997年,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化学研究所成立。该研究所以研究、开
发测试为主,以信息产业为辅,并配备了一套完整的、国内较先进的科研测试设备。近年来,在无汞电池生产的基础上,公司
又自行研制开发了国内首创的无汞无镉P型系列干电池,产品质量、种类均处于国内同行之首,并先后获得1997年国家级
新产品、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年,中银公司投资200万元,在原化学电源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宁波市化学电
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担负起公司技术持续进步、研发不断创新的重任。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领导发现企业的软
件设施还有不少欠缺,距现代管理存在一定的差距,于是公司又成立了“中轻化学电源研究所”,并将其升格为具有国家高水
平研发能力的碱锰电池开发研究中心。目前,该研究中心已被浙江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化学电源工程中心。在中银,如今的各
类研发机构已成为公司发展不可或缺的枢纽。各种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通过中银这个“胃”的合理消化,已转化为生产力。特
别是2000年以来,公司的技改成果捷报频传:完成了液体氢氧化钾处理系统的开发和调试;完成了3LR12、4LR2
5的前期开发工作,已出样品的外观和电性能均符合IFC国际标准,其中用LR6组装的3LR12已批量出口中;通过使
用法国隔膜纸,不仅明显提高了电池的性能,还降低了成本;通过大量使用电解二氧化锰,总计节约成本30万元;降低电解
液的浓度,不仅提高了电性能,还节约了氢氧化钾5%;开始使用无润石墨粉;开发大功率电池技术,使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先后成功地设计了电池装配机、电池校电机,仅此两项技术就为公司节约成本700万元。2001年又自行设计了导
电膜、涂布机、拌粉机、隔膜纸成型机等设备,为公司节约成本2700万元。质量与品牌:比翼双飞质量是核,品牌是壳。
在从知名度走向美誉度的过程中,中银从未放弃质量的灵魂。有了灵魂,才能顺其自然地实现“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的最
高佳境。卓越的质量使中银的品牌之路水到渠成。1995年,中华工商时报的《商城实验室》推出一项中外电池品牌耐力的
测试。事先没有任何招呼,操作中也没有任何商业味,只是在随意购买的数只电池品牌中,中银的“双鹿”电池是最不具有品
牌影响力的。实验的结果显示,在一大堆的包括世界名牌在内电池中,双鹿LR6的各项性能指标均高出一筹。由于实验的中
立性和公正性,因而实验的结果很快被国内多家媒体转载传播,也很快在电池业内流传,先前尚名不见经传的双鹿电池开始名
声大振,随之而来的便是中银的淡季不淡,旺季供不应求。如果说,本报的一次无意之举成就了“双鹿”的一鸣惊人,那么,
中银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正是其之所以能一鸣惊人的基石。品牌是质量的外延,质量是品牌的内涵。只有“厚积”的质量,才会
有“薄发”的品牌。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中银自成立起,就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为确保产品质
量,公司建立了周密的质量管理网络,从决策层管理、职能执行部门管理到制造部门的管理紧密衔接,保证信息畅通,制定了
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质量管理有章可循,制定并执行了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一系列监督考核办法,实行全额工资30
%的质量否决制。随着双鹿知名度的打响,当销售出现供不应求时,“产量为质量让步”是公司雷打不动的原则。当人们还不
十分清楚ISO9002为何物时,中银已下定决心去领取电池行业的第一张ISO9002通行证,并于1997年顺利通
过认证。在狠抓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公司不断提高质量目标,提高碱锰电池电性能和改善漏液性,使LR6的电性能由原来的
18.4小时,提高到20小时,LR03电性能稳定性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深知其理的中银人
用质量堆砌起了一座座荣誉: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的“消费者信得过优质产品”、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的“名牌产品”、中国
轻工总会的“国家权威检测好产品”,直至中国名牌称号的获得,厚实的质量基础使中银产品的荣誉名至实归。质量的递进使
中银迅速从知名度走向美誉度。CI企业品牌形象策划工程的启动,特别是与中国男子篮球劲旅八一队的合作,更使中银及“
双鹿”响彻神州大地。2000年,中银首获“八一”队的冠名权。2001年3月,“八一宁波双鹿”在CBA赛场上第六
次捧回冠军奖杯,使双鹿电池“动力强劲,耐力持久”的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至今,中银已连续三年出资1000万元取
得八一球队冠名权。由八一队代言中银双鹿,为中银的品牌战略找到了一个很好又很得体的载体。各种各样促销活动的举办,
形式多样各种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使双鹿的美誉度一路飚升。内销与外销:齐头并进在中银2002年48438万元的销
售中,出口创汇达到4200万美元,比去年增长61%,与国内其他一些企业普遍存在的“外战不行内战行,内战不行外战
行”相比,中银做到了齐头并进、内外并举。中银的业绩显示,它的发展既是中国民族电池工业的前进方向,也是国际市场一
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市场销售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作为一家从有着近40年历史的宁波电池总厂转变
过来的中银,对市场更是有着切肤的认识。40年的计划经济使宁波电池总厂成为始终养不大的“弄堂小厂”;10年的市场
经济却造就了中银这一个已拥有4亿总资产的大型现代化企业。两相对比,泾渭自明。为了主动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公司决
策者在提倡“对内抓现场”的同时,提出了“对外抓市场”的口号。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银制定了一系列促销对
路、满足市场的营销策略。在内销方面,设立宁波双鹿经贸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国内市场销售,加强营销网点,健全奖励机制
,投入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00余个经营部、分公司,扩大市场覆盖面,并因地制宜适时地开展一系列促销活动,把有
知识、有能力、具有开拓精神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营销队伍中。合理的资源配置使市场销售节节增长,其中业绩突出的青岛
、义乌、宁海、台州等地销售收入均超过千万元。宁波电池电器进出口有限公司的成立,为中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广阔的舞
台。随着我国加入WTO,宁波电池电器进出口公司更加积极地抢滩国际市场,设立了包括美国、贝宁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国
际分公司,开拓了包括英国、德国、丹麦等在内的欧洲新客户;优化了公司出口商品和出口地区结构,基于公司已有各种规格
的碱性电池生产能力,将重点放在美国、欧洲及日本市场上,其中2001年仅美国分公司一家就创汇500余万美元。广交
会、华交会及众多的国外交易会使中银与国内外企业的生意做到了“零距离”接触,“网上交易会”也成为中银迈向国际市场
的一个窗口。刚刚过去的2002年已在中银的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在这一年里,中银实现产值56452万元,销售4
8438万元,出口创汇42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7%和61%。也是在这一年,中银在宁波建立中国电池
工业城的计划开始付诸实施。中国电池工业科技城,这是一个承载中银光荣与梦想的平台。该工业科技城地处宁波科技园区,
占地面积达188亩,仅土地和土建将投资1.4亿元。它的建成,不仅将使中银在未来的几年里依次实现销售20亿元、年
创汇5亿元、年利润4亿元和总资产15亿元的目标,成为产量、销量、质量在全国的三冠王,尤其重要的是,作为中国锂离
子电池生产基地和世界级水平的电池工业城,它将把中银哺育成具有国际品牌的跨国型“航母级”公司。随着公司不断地发展
壮大,原本公司的大股东———香港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已经不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香港金山工业(
集团)有限公司(GP)适时而入,成为公司的大股东,金山看中的是中银电池十年的发展历史,更是中银电池辉煌的前景。
中银之路一片光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银的纵横驰骋将为中国民族电池工业的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