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促的“限污令”
根据上海的新规,可以直接申领“绿标”的车辆以年限为依据。简而言之,对小客车而言,“绿标”这一刀切在1999年7月1日,此前半年的车为“疑似”车辆,需要鉴别,此后的车可以直接申领。
这只是上海“环保风暴”的第一阶段,而按照上海市政府的新规定,从2006年10月1日开始,上午7时至晚20时,没有“绿标”的车辆将被禁止进入内环以内的所有路面。违反者,当场罚款200元,扣2分。
截至2005年11月底,官方数据为上海市共有各类机动车210多万辆,其中汽车约96万辆。上海市环保局副局长孙建称,高污染汽车总数为35万辆。其中,去除货运车辆、沪C牌照车辆受现行交通管理措施限制等因素,实际全市约有近20万辆汽车将受此影响。
新规发布于去年12月27日,规定自今年1月10起,每天上午8点半至下午16点,对“疑似”车辆进行鉴别。而在对规定年限之后购置的机动车直接发放“绿标”。
此时,距离2月15日无“绿标”不能上高架的大限只有25天,而且春节期间放假4天,对于上海的机动车主而言,只有短短20天的时间可以完成申领或鉴定。节前车主们大都无暇顾及,春节之后各个服务点之前拥挤不堪。另一个问题是鉴定只在工作时间进行,所以车主几乎都是请假前往。
据上海地方媒体报道,春节之后,各区检测站排队过长,有的早上10点就满员而“拒客”,有车主跑了三四次但还是没有拿到“绿标”。而有的鉴定点2月初就宣布,鉴定预约已经排到3月中旬。
新华社报道说,截至2月14日,即“限污令”实施前一天,上海已有约43万辆车申领了环保标志,但也只占可直接申领的车辆总数的75.6%。此时还有近14万辆车在排队。
2月10日,距离“大限”只剩5天的时候,上海市环保局突然宣称:在检测、鉴定的过程中发现,“电喷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经过认真维护和保养基本都能达到检测值,而“化油器”车辆基本无法达到或接近检测值。因此环保部门目前对检测程序进行了简化:“电喷车”只要经鉴别领取合格证明后即可到所属地领取“绿标”,而“化油器车”则无望领取“绿标”,将直接被拒。
“疑似”的标准,被简单划定为“电喷”车和“化油器”车之间的区别。此次“大赦”惠及约十多万辆车。上海地方媒体计算出不可能得到“绿标”的车为7万辆,占上海机动车总数的7%左右。
上海市交警总队主管外宣的孙国富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7万辆“高污染”车中,有一部分和原来的小排量车重合,主要是昌河等微型面包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市政协委员葛剑雄对《中国新闻周刊》表达了他的质疑:“难道事先不知道‘电喷车’基本能达到检测标准吗?实施这项计划前,没做过必要的抽样调查和检测、鉴定吗?如果没有,就轻易在全市范围实施这样的计划,岂不是过于轻率?”
新规搅动车市
有评论认为,上海以“限污”代替“限小”,是一举数得的“妙计”。首先是不抵触中央六部委为小排量汽车松绑的规定;第二是保护环境;第三是对汽车市场进行“热启动”;第四是对上海长期使用的异地牌照车辆进行摸底。
年初“限污”新规出台,媒体宣布将有35万辆机动车受影响,占上海常用机动车数三分之一强。新规立即搅动了上海车市。
上海宝山区某楼盘的赵姓保安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最近他的工作量大了许多。因为物业公司规定,所有广告、推销目录不得在小区内出现,但从1月开始,印有“销售二手车”的小名片、广告增加迅猛,搞得他不胜其烦。有些保安干脆在巡视的同时帮车贩子做生意,看到老款轿车就问“卖不卖”,已经做成了好几单。
小区内的一位孙姓业主开的是沪A牌照的老款桑塔纳(上海人简称“普桑”,与桑塔纳2000、3000相区别),购于1999年4月。不幸的是,这是一款“化油器”车,虽然保养得很好,按新规也拿不到“绿标”。
孙决定将这辆“普桑”卖掉,换一辆新车,考虑在10万元左右。他打听过了,这辆普桑现在只能卖不足3万元,剩下的只能贴钱补上。
孙说,他是有些“郁闷”的,因为根据买车时的规定,轿车的使用年限是15年,他的车才用了不到7年就在事实上被“强制”更换了。
“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买小排量轿车呢?”记者问。
“不可能的。开惯‘普桑’的人再去开那种车像啥样子?一点‘派头’都没有。”孙斩钉截铁地回答。
孙将不得不为上海的一手车和二手车市场各做一次贡献。他的车对于上海人而言,除非是在崇明岛或者永远不进内环,已经是一堆废铁。所以,很可能这辆普桑将被转籍卖往内地。
上海最大的二手车交易中心武宁路市场外,“打桩模子”(上海话里对“黄牛”的称呼)几乎没有说上海话的。其中一位来自江苏南通的“打桩模子”告诉记者,他以收购“电喷”车为主。因为上海周边沪宁杭一带的各个城市早已规定,“化油器”车不能转籍到当地,于是这些车只能卖到更远的内地去转籍。现在,市场里吆喝“化油器”车越起劲的,普通话说得越好。 2006年初以来,上海二手车市场上出现了“普桑”抛售狂潮。记者在武宁路市场的显示屏上看到,集中抛售的以1996年至1999年的“普桑”为主。几位“打桩模子”都说,最近两个月市场上老“普桑”足足多了三四倍,而价格比往年跌了20%以上。
这只是二手车市场,一手车市场的“热启动”也初见成效。
上海市数个汽车销售公司和研究机构都对《中国新闻周刊》说,2006年开始,上海汽车销售有明显的增长。对比上海乘用车联席会给出的数据就可看出端倪:
12月上牌量:中高级车2453辆,中级车3504辆,普及型车1295辆。
1月上牌量:中高级车4006量,中级车5134辆,普及型2327辆。
这只是挂上“沪牌”的量,实际销售情况,按照上海市信息中心汽车产业研究室主任朱君奕的估算,还要乘以3到4。
另一方面,小排量车的涨幅更加明显。奇瑞QQ的上海总代理上海联海沪西汽车销售有限公司销售经理朱仰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以来,该公司的QQ月销售为500台,昌河“北斗星”为100台,而往年的数字分别大约是300台和50台。
一家媒体的计算结果是,《通告》出台,仅车辆购置附加税一项,上海市的财政收入至少为10亿元以上。
有得必有所失,受“环保新政”影响最大的,是公交行业。上海市巴士公交公司技术处一位金姓负责人说:“整个上海因此要更换2000多台公交车,占总数的20%以上。更换新车,每台是30万到60万。”
稿件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朱雨晨(发自上海)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